立冬节气的风俗吃什么
立冬节气的风俗吃什么
立冬除了夜长昼短,同时意味着冬季的正式到来,而在立冬这样的传统节日自然有着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气美食。因为大家都主张在立冬期间吃一些滋补或者应景寓意好的食物,希望一家人都可以安稳度过大冬天。
立冬吃大葱
众所周知,北方人是出了名的爱吃大葱。不过在立冬节气到来之际,南京人就有吃大葱的传统习俗,当地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因为南京的冬季以湿冷为主,吃具有辛辣味的大葱能够帮助身体排汗,赶走湿寒之气,寓意能够让家人在寒冷的冬季能够身体健康。
立冬吃羊肉
“北吃饺子南吃葱,铜锅羊肉好过冬。”说的就是立冬节气的传统英式文化了。不少南方地区在立冬这天都会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上一顿热腾腾的羊肉火锅。就算不吃羊肉火锅也会炖上一锅红烧羊肉或者羊肉汤。因为羊肉早已被大家定义为驱寒暖身的滋补食材,所以在冬季初始的立冬期间,羊肉特别受欢迎。
立冬吃饺子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南方人的传统节日食物花样丰富,而对于北方人来说,没有什么是一顿饺子不能解决的。而立冬吃饺子就是北方人的传统习俗,不管是羊肉大葱馅、猪肉白菜馅,对于北方人来说,“万物皆可饺子”,所有的传统节气都可以用饺子来庆祝。热腾腾的饺子,就着醋、蒜、大葱,那叫一个香!
立冬吃姜母鸭
立冬节气,福建闽南地区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人有着吃姜母鸭的传统习俗。姜母鸭是一道传统名菜,近代源于福建泉州,之后流传至中国台湾以及全国各地。鸭肉一直深受大家喜爱,脂肪易于被人体消化和吸收,是一种一年四季都可以食用的滋补食材。之所以大家会选择在立冬期间吃鸭肉,就是为了应景而食,滋补身体安稳度过寒冷冬季。
立冬吃咸肉菜饭
老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是众多旅游爱好者必去的打卡之地。除了风景优美之外,立冬的传统习俗也特别有意思。老苏州人会选择在立冬这天吃上一碗咸肉菜饭,肥瘦相间的鲜肉配上打过霜的大青菜和米饭,米饭用砖砌的炉灶,以稻草为燃料煮熟,越嚼越香。虽然我没有吃过正宗的咸肉菜饭,不过我想和自己吃过的腊肠焖饭味道应该差不多。
立冬吃甘蔗
“立冬食蔗齿不痛”是潮汕人多年来推崇的一句俗语。意思是立冬节气期间吃甘蔗,来年就不用担心牙疼的情况发生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潮汕盛产甘蔗,而且当地的甘蔗时令周期特别长,能够从9月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的4月。相比于甘蔗汁,用嘴巴慢慢啃着吃显然要过瘾得多。而且,甘蔗还可以烤着吃,你吃过吗?
立冬吃糍粑
在福建闽北地区,尤其是三明沙县一带,立冬节气有吃糍粑的传统习俗。糯米磨粉煮熟放入石臼中反复捶打,揉搓成不大不小的团状,蘸着白砂糖或者锅里加上各种食材煮着吃,蘸糖吃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寓意是为了庆祝秋季的丰收以及祝愿家人安康、幸福圆满。
立冬简介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斗柄指向西北,太阳黄经达225°,于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意味着风雨、干湿、光照、气温等,处于转折点上,开始从秋季向冬季气候过渡。“秋收冬藏”,万物在冬季闭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立冬,是民间“四时八节”之一,在古代我国一些方会在立冬举行祭祀、饮宴等活动,作为重要的节日来庆贺。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冬天季节,阳退阴生,生气闭蓄,万物开始收藏。传统是以“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秋季少雨干燥气候渐过去,开始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孟冬)时期气温虽逐渐下降,但还不是很冷;随着时间推移,强冷空气南下频繁,并越过南岭,天气越来越冷。在北方地区,立冬前就已很寒冷了。
立冬三候
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
一候,水始冰
立冬之日,水始冰,冰寒于水,所以是水与冰的结合。冬寒水结是为伏阴。孟冬始冰,仲冬冰壮,季冬冰盛。
二候,地始冻
立冬之后五日,地始冻,冰壮曰冻,地冬为凝结。“霭霭野浮阳,晖晖水披冻”。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再五日,雉入大水为蜃与“雀入大水为蛤”相对应,蜃是大蛤。古人认为“海市蜃楼”便是蜃吐气而成。
立冬的气象特征
立冬标志着冬季的正式来临,同时也对气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立冬后,气温逐渐下降,寒冷的天气开始逐渐增多。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立冬后气温比较低,经历了一段干燥和寒冷的过渡时期。
同时,立冬后也会出现一些典型的气候特征,比如北方地区的大风、南方地区的雨水增多等。这些气候特征对农事和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加强防寒保暖和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因此,了解立冬的气象特征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事功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立冬习俗活动
1、游泳
在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2、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3、冬学
冬天夜里最长,而且又是农闲季节,在这个季节办“冬学”是最好的时间。冬学非正规教育,有各种性质:如“识字班”,招收成年男女,目的在于扫盲;“训练班”招收有一定专长的人,进行专业知识训练,培养人材;“普通学习班”主要提高文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冬学的校址,多设在庙宇或公房里。教员主要聘请本村或外村里人承担,适当的给予报酬。
4、立冬拜师
冬季里,好多村庄都举行拜师活动,是学生拜望老师的季节。入冬后城镇乡村学校的学董(学校管理人员),领上家长和学生,端上方盘(盘中放四碟菜、一壶酒、一只酒杯),提着果品和点心到学校去慰问老师,叫做“拜师”。有些老师人家,在立冬或冬至这天,像过大事一样,设宴招待前来拜师的学生。在庭房挂孔子像,上书“大哉至圣先师孔子”。学生在孔子像前行脆拜礼,口念:“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后孰如孔子!”然后学生向老师请安,礼毕,学生分头在老师家中做一些家务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