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库 > 实用文 > 心得体会 >

读弟子规的心得

| 新华

祖国的经典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走进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像《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更是受到很多家长的最爱。而我无论是平时听到还是网上看到最多还是说《弟子规》这本书,以前只是看到别人写的怎么好,却从来没有走进过,有一种过河找桥的感觉。可是通过我和孩子诵读,从中真的是受益匪浅,对孩子的行为起到很好的规范作用。我在和孩子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心灵也从中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根据当时童蒙教育需要,结合教学实践,依据《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等儒家典籍编辑而成的。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礼、义、忠、信。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列举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礼仪。是道德教育、规范言行、防邪存诚,培养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弟子规》以“六字美文”著称,它朗朗上口,寓教其中,在简捷精练的语句中囊括了为人做事的众多道理,在声声朗读、自然记忆的过程中让孩子受到渗透性的教育,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

我的孩子做事总爱磨蹭,什么事说了好几遍,虽然嘴上不停地应着,但并没有行动,自从背了《弟子规》后,两孩子总是相互督促。每当有一个人听了父母让做事后,却没有行动,总会有一个人不由自主地背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因为我在和他们一起诵读的时候,就告诉孩子这两句话意思是说:父母呼唤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答应,不要慢慢吞吞地拖延;父母有事要自己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能故意偷懒。在这种句子的影响下,孩子慢慢地就改掉了很多不良的习惯。

对于孩子吃饭只吃青菜不受吃肉这种现象,虽然原来也没有少给孩子讲道理,但我总找不到更合适的理由,也只是每次强调去吃,而在《弟子规》中就这样写道: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也就是说平时吃饭的时候,千万不要挑三拣四,每餐的进食量适时适量,不要暴饮暴食。当孩子明白了这些基本的道理后,每当孩子再去挑食时,或者遇到好吃的就猛吃,不好吃的就不吃或者少吃。我就会和孩子就一起回顾书中的经典名句,用这些经典名句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就更有说服力。

一本经典,我和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和孩子一起诵读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高着自己修养和学识。而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大人的讲解下,不但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更是对日常生活习惯的不停地检验,哪些地方合适?哪些地方不合适?哪些地方需要改正?哪些地方需要继续努力?真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弟子规》中的句子短小精悍,句句中蕴含着生活的真谛,让我和孩子在诵读的过程中,受到思想教育,精神的洗礼。特别是在每一个小短篇之后,都附有一个小故事,更是有助于孩子在诵读的过程中理解原文的内容。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的言行就是孩子效仿的榜样。在教学中我总会让学生签午休条、作业条、背书条等,有的学生明明不会背书,而条子上却签的却是会背,家长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上学不受老师的批评,可是一旦老师一检查,一些学生却是不会,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不但不能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反而助长了一部分学生坏习惯的养成。于是我总会引用这本书中古代一个故事《曾子杀猪》来教育。这个故事是说曾子为了一句戏言把家里的猪杀了,给家里的小孩上一堂要守信的课。那典故是说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肉。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数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对孩子失信,家中的猪虽然保住了,但却会在孩子的纯洁心灵上留下不守诚信的阴影。曾子不但以诚信的思想严于律而且还以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下一代。我们做家长的人,应该好好地向这位古人学习。

一本《弟子规》教育两代人,最重要是的孩子在诵读的过程,结合自身的'实际做法,找到努力的方向。正是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也许这才是这本书之所以成为经典的魅力所在。

读弟子规的心得篇2

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单在孝方面就觉得做的远远不够,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弟子规》的实质是孝在先,友爱兄弟姐妹,对己谨信,对人仁爱,有能力在学习知识。至于其中的实际做法,我们能做的,去做,不适应现在社会的方式,我们不求表面,但求心安。因此,《弟子规》的精髓不是多么的让我们一般人望尘莫及,而是时时刻刻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不按照这个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难行。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文化,是我们传统道德观。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

读弟子规的心得篇3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读弟子规的心得篇4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而学文。

《弟子规》只有一千多字,却在现在这样受欢迎,值得这么多人去刻苦学习;《弟子规》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的作者李毓秀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是一个小人物,只是一个小秀才,他主要的活动就是教书,但他终生研究《大学》、《中庸》,他创办了一个学校,叫“敦复斋”,当时非常受欢迎,被人们尊称为“李夫子”。因为他经常和孩子接触,所以写成了一部书,叫《训蒙文》,后来又经过贾有仁的修订,才流传至今。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书,却引起这么大的影响,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的主题也是中国的道理,中国的规范,主要就是说明:仁、孝、悌、爱。它三字一句,既押韵,又精湛。

众所周知,一个社会的人民群众,如果行为规范好,这个社会就会非常和谐,而要保持社会的和谐,就要学好行为规范,每个人都要从小教育,而《弟子规》中最有概括力的就是这几句话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现在的独生儿女的教育问题是家长们最关心的,而有一些娇生惯养的孩子在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懂得的感恩父母,这是因为《弟子规》能告诉我们孩子们应该做的事情、懂得事情,告诉我们应该在:言行、习惯等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种习惯就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我们现在就应该背《弟子规》、学习《弟子规》,每天背四到八句并不是什么难事,到周末在把前几天背的复习一遍,这也就是古人说的: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习《弟子规》吧!我们应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我们一起:学弟子规,做文明人!

读弟子规的心得篇5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我们迎来了升入中学的第一个长假——寒假。

为了不浪费寒假的时间,我想在寒假里学习不一样的知识,便在姥爷的推荐下找来了《弟子规》来阅读。阅读才知道,这本书果然是“名不虚传”,不禁可以陶冶情操,更是教了我们后人做人的道理,我想,要真能读透这本书,肯定是受益匪浅啊!

《弟子规》中一再强调“孝是信根,信是命根”,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却蕴含了决定人一生的大道理。就比如《入则孝》这一篇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所说,父母就好比树根,我们好比树枝。长出什么样的树枝,不是有树枝决定,而是由树根决定。我们是树,父母是根,根树相连,树由根生。父母叫我们,不能慢悠悠的。不孝顺,不仅伤父母的心,到最后,最受伤害的还是自己,我们想:没有父母爱的孩子,肯定不能茁壮成长。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遇事能先想到父母,从一件小事中使父母开心,久而久之,这一件件小事情积累起来,这便是孝了吧!

《弟子规》教给了我做人的基本原则和礼仪,使我懂得了怎样爱别人、尊敬别人,使我成为了一个懂礼貌的人!

读弟子规的心得篇6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的一部分内容,感觉很受启发。其中有几句是: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听到别人对你指出错误就生气,别人表扬你时就高兴,那么坏朋友就会来靠近,良师益友就会离你而去。这句话让我想起发生在暑假里的一件事。

暑假里我每天都要练习几张毛笔书法。有一次我刚刚写完了一张,感觉写得非常不错,就炫耀着让妈妈看,希望得到她的表扬。可妈妈却说:“有几个字写得不工整,像是喝醉了酒一样东倒西歪,没有写出字帖上的味道,再接着练习。”我一看妈妈不但不表扬反而批评我,顿时火冒三丈:“你有什么资格说我呀,有本事就写一张比我还好的字来!”妈妈听了非常生气,就又批评了我几句。我更加气恼了,就怒气冲冲地跑进自己的卧室,重重地把门摔上,不理妈妈了。可过了一会儿,我就开始后悔了,不该对妈妈那样说话,惹妈妈生气,感觉自己很不懂事。

今天读了《弟子规》,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听到别人的表扬,应该态度谦虚;当别人批评你的时候,你也要虚心接受,只有这样,你的良师益友才会多,你才会更加进步。

读弟子规的心得篇7

《弟子规》那本金色的小书,短小而精悍。传承着中华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一辈辈人。

那一个笑声与泪水交织的夏天,别了母校,刚摘下红领巾,满带稚气的我考上了华泰。刚开学,学校就发了一本小小的书——《弟子规》,还要全文背诵。刚开始,我只是应付着读着。一天早上,家中停了电,出于无聊,我随手拿起那本小书看了起来。渐渐才发现它——《弟子规》的资料如此精彩。

我读它、品它,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意识到自我的不足。《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读了弟子规中的的《入则孝》后,让我感到十分惭愧。原以为为父母做几件家务事就是“孝”了,此刻才发现其实什么是“孝”我一点都不懂。反而,父母对我百依百顺,照顾到家,我想要的东西想方设法的满足我,还反倒觉得父母为自我做的是理所当然,甚至有时候他们对自我过于担心还觉得他们很烦,厌恶他们。我实在是太不应当了。

记得有一次,吃饭的时间到了,妈妈喊我吃饭,而不听话的我却始终沉迷于精彩的电视节目中不肯离去,妈妈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应付,等到爸爸妈妈都吃完了,我也没有去。等到节目结束了,我有感觉肚子饿了,走出房间一看,桌上已没有饭菜了。我气愤极了大喊:“妈妈,我要吃饭,怎样没有了呢?”妈妈急急忙忙的从房间走出来:“没有了!你要吃饭?我给你去做。”于是妈妈急匆匆的为我去做饭……。而我还在埋怨着…。此刻回想起来我真是太不应当了

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当我们蹒跚学步时,是他们用他们温暖的大手紧握你的小手;当我们生病时,是他们将我们拥入他们暖和的怀抱;当我们学习遇到困难时,是他们为我们耐心的讲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对我们无私的付出。你们发现过吗?他们头上已悄悄爬上岁月的痕迹——因我们而生——那一丝丝银发……

感恩父母,他们只需要你以后过得好就好,他们只需要你在他们工作劳累时在他们耳边轻轻说的那一声:我爱你们。

品读《弟子规》,品读《入则孝》,实践《弟子规》实践《入则孝》。让我们一齐来学习这做人基本准则——《弟子规》吧!

读弟子规的心得篇8

弟子规这本书是之一,少儿诵读经典是古代圣贤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的含义,他会使你受益匪浅。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的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就要将最好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人,才能在今后生活,工作中立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一个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副优秀作品的。

另外,我对书中提到的“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色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意。”这几句话,感触最深,是受益匪浅的。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中做的不足的地方,不能做事拖拖拉拉。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事必定有一些原则,而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受到了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要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了《弟子规》就要把圣人教会贯彻到生活中。

然而“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告诉我们清晨要早起,晚上要迟睡。人的一生很短暂,转眼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要想更多的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做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

对照《弟子规》我每读一句话都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规》真是我的良师益友,和他相处,我受益匪浅。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82
    c
    上一篇:阅读弟子规的心得 下一篇:弟子规的阅读心得
    16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