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阅读心得200字
提起《爱弥儿》,这本书是一本教育名著,作者是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不得不说的是书中的很多教育观点对现在的教育有很大的冲击力,细细品味起来,对其中的两个观点不免有了些感悟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观点: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开篇的第一句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作者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应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与此同时这句话也给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自然界的产物,包括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专属品,也不是教师的教育物,不属于任何人。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将知识技能强教于孩子,而是教育孩子如何利用好自然,通过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会,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卢梭提到,每一个学生,在他身上都有三种不同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其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受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有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唯独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如何把这三种教育配合一致,在孩子身上产生意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观点: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文中提到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眼泪。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马上就跑到他的身边。不久以后,他呼唤我的时候就将采取停止啼哭的办法,或者,要哭也至多只哭一声。因为,孩子们是根据信号可以感觉的效果来判断其意义的。如果孩子一哭你就满足他,孩子就会成为家中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一哭你就训斥他,孩子就会成为卑怯、胆小的小奴隶,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其实背后是成人的态度与行动所造成的。孩子摔跤同样如此,成人镇静,孩子也会很镇静,会勇敢地面对痛苦,而一旦成人急急忙忙地样子,孩子会更加害怕,更加觉得疼痛。再比如:当婴孩使劲伸手想拿东西的时候,因为拿不到,使劲地哭闹,或者他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又或者在命令你拿给他,作为成人又会怎么做呢?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孩子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这样孩子就不会支配或依赖成人,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爱弥儿阅读心得200字篇2
《爱弥儿》这本书文字字体看着很不习惯,用“啃”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每晚必须在毫无杂念的心境下逐字逐句阅读,才能有所领悟。熬过了前面几十页才稍稍有所明白:卢梭是想借着他假想的教育对象——爱弥儿来阐述他对教育的真知灼见,并希望通过对爱弥儿婴儿、幼儿等不同成长阶段的教育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看完了婴幼儿期的教育只觉得自己看这本书太迟了,虽然他的有些想法较理想化也显偏激:比如提出作为学生的条件是:活泼健康,绝对服从,而对于身体多病的孩子,绝对不愿意照管等。但更多还是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在给孩子以帮助的时候,应当限制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帮助他们,绝不能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 “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即使是在婴儿时期,“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种提示方法是适合于他的年龄的。”这一点经常会在不经意间被我们家长忽视了。
在《爱弥儿》96页,卢梭论述了一个最重要也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咋一看,还真是个怪论。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早教中心”盛行(而“早教”也是教育界的共识)。家长们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胎儿起就要抓紧宝贵时间进行胎教,怎可让“时间白白地过去”?细细阅读之后,才明白 “把时间放过去”,指的是“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更不是知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我非常赞同他的这一观点。可是究竟怎样才能防止孩子的心沾染罪恶,思想产生谬见?难道就像卢梭说的由一个老师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培养吗?这太理想化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孩子毕竟是处在社会中的,是要与人交往的(而社会总是有其阴暗面的)。又或者不教给学生道德、真理或知识,学生的心灵就不会沾染罪恶,思想就不会产生谬见了?疑惑还是疑惑。
再往下看看吧。 “大家都不愿意把孩子教育成孩子,而要把他教育成一个博士,所以做父亲和做教师的不论骂他、夸他、吓他、教他、改他的缺点,答应给他东西和对他讲道理,都操之过急,做的不是时候。”读到此时,方才恍然大悟,“把时间白白放过去”真正蕴含的意思是:教育不可操之过急,不可急功近利。不知我的理解对否。对照一下,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有点急功近利。很多家长籍着“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借口,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早教班”或兴趣班,如“英语班”、 “珠心算”“小小主持人”等等。为了把孩子教育成博士、钢琴家或者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家长们更是“夸奖、物质奖励或者打骂、恐吓、威胁,答应给他东西和对他讲道理”等无所不用。而这些是很容易使孩子形成恶习。而一旦孩子染上什么偏见和恶习,就会大大抵消教育效果。就像卢梭说的“如果能把孩子健壮地带到12岁,即使他还分不清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但你一去教他,他的智慧的眼睛就会向着理性睁开的;由于他没有染上什么偏见和恶习,因此在他身上不会有什么东西能够抵消你的教育效果。
他在你手中很快就会变成一个最聪明的人;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愿我们的教育能心平气和,遵照自然的规律,让孩子成为孩子。
爱弥儿阅读心得200字篇3
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资料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最好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的行为,在这点上我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就应透过游戏持续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我们此刻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
卢梭的《爱弥尔》,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明白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到达需要和供给的平衡,才是自然地发展。
我发现此刻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就应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就应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环境下都能够生活。
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好处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一向到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好处的生活的话,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好哩。
教会学生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透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就应从我做起,从这天做起,摒弃传统观念,顶住“外行”的压力,冲破看人、用人的牢笼,以人为本,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教育就会真正成功,中国的教育才会立于东方不败之地。
爱弥儿阅读心得200字篇4
最近在看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其中有一部分关于孩子啼哭的论述,觉得对现今年轻的父母教育孩子很有裨益,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孩子啼哭的原因
孩子觉得有所需要,然而自己又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如饿了、渴了、太冷、太热等自然原因,自己解决不了,于是通过啼哭表达出来。又如需要活动或休息,而大人却硬要他休息或打扰他,于是就啼哭。
当大人研究不出孩子需要什么,或者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时,孩子就会继续啼哭。大人感到厌烦了,就哄哄他,好叫他闭嘴,不再啼哭,要不就轻轻地摇他,或者唱个歌儿催他入睡。如果孩子还啼哭,大人就忍耐不住了,于是吓唬他,甚至打他,孩子或许会马上闭嘴不哭,但隔一会儿,他又会大哭起来,并且哭声中包含着怨恨、愤怒和失望,时间长了孩子就形成易于激动和愤怒的性情。
二、孩子啼哭的本质
孩子起先哭的几声,是一种请求,如果大人不提防的话,它们马上就会变成命令。孩子的啼哭,以请求大人帮助他们开始,以命令大人伺候他们告终。孩子起先是想依赖,随后才想驾驭和使役大人。不过,这种想法的产生,其原因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由于大人的服侍。
当孩子知道,你要他不哭必须付出代价的时候,他不会随便要一点点价钱就了事的。到最后,他索取的代价竟那么高,以至于你付不起。这样一来,如果哭了一阵达不到目的的话,他就会拼命地哭,弄的精疲力竭。
一个孩子如果长时间哭个不完,其原因既不是受到了束缚,也不是因为生病或缺少什么东西,那么,这样的哭就只是由于习惯或执拗的脾气。
当孩子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所以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在伸手的时候那就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那里去,或者命令你把它拿给他。
三、大人的对策
在上述第一种情况下,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他抱到他所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只是假装没有听见,而且,他愈是哭,你就愈不理他。必须趁早使孩子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的命令的。
唯一能够纠正或防止孩子啼哭的习惯的办法,就是任他怎样哭,大人也不去理他。孩子开始尝试的时候,是很顽强的,但是如果大人坚定的程度比他倔强的程度还大的话,他就会打断念头,不再来这一套了。
此外,当孩子由于胡闹或倔强任性而啼哭的时候,用一个吸引人的玩具去分他的心,使他忘记了哭。但重要的是,不要使孩子发现你是有意分散他的心的,要让他在玩的时候不要以为你是在注意他。
爱弥儿阅读心得200字篇5
卢梭写的《爱弥尔》一书,在我所看的教育专著书籍中,属于非常清新的、非常有自己独特见解的著作。卢梭写于1762年的《爱弥尔》,虽然经过了漫长的风雨考验,但是直到如今,依然焕发出它迷人的光彩。对于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需要从教育的原点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在且思且行的过程中,再次回到教育的原点思索思索,这是十分有益的。
卢梭的《爱弥尔》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爱弥尔》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爱弥儿阅读心得200字篇6
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想读这本书也是从师范里开始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个人十分喜欢这种途事型的教育书藉,所以一直就很想读这本书。
拿到这本书后,没有一口气读完,因为这本书分上、下册近900页的文字加上个人读书比较慢的习惯所以一直在慢读的状态。近期由于比较闲,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读完之后,发现这本书其实和之前想象的不一样。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是一本叙事性的教育专著,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而并非教育事实。同时,读得慢还有一个原因是读这本书比较吃力,吃力的原因我总结出来可能有两点:一是自己的水平还不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难以消化卢梭的思想,二可能是由于是译文,所以在语句的表达上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
当然,我这样的感觉都不能遮盖住《爱弥尔》是一本划时代的巨作。曾有同学评价说读完《爱弥尔》之后,最大的感觉是发现原来所有的教育思想早在17世纪的这本书里都有过阐述了。我不敢保证是不是所有的教育思想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但是我敢肯定地说是它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的。举个例子来说,在我国80 年代兴起的,甚至我们现在还在讨论和探索的民主教育思想,在《爱弥尔》这本书里就有了阐述。我们可以试想的是,17世纪的卢梭能提出这样的教育思想,就可见这本书是一个超前的、影响时代的一本好书。书中提到最多是自然教育,其实也可说是有其独到之处。
爱弥儿阅读心得200字篇7
印象中“爱弥儿”一词在大学时期的课堂、教材和试卷上频频出现,当时对于《爱弥儿》一书的认知仅限于“卢梭的一部关于教育的著作”,除此之外并无更深入的了解。踏入工作岗位后,无意间在当当网上再次看到《爱弥儿》,觉得熟悉又陌生,便想着入手“一读究竟”。
“那些聪明的作者总是致力于研究成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却从不问问孩子具备学些什么的能力。他们总是期待孩子变成什么样子的成人,却从不考虑在变成成人前孩子是什么样子。”翻看续页,这段文字就像一把刀子扎在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毕业初期的我吗?一心想着到底该如何教孩子才会懂,却未曾去深思孩子到底该如何学才能更快乐。
孩子哭了,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办?
奶奶选择赶快安抚或是尽力帮助,去做一些让孩子开心的事,马上满足孩子,让孩子觉得一哭就能解决问题。爸爸首先想到求助,无人帮助时,再去做一些让孩子可能开心的孩子。孩子哭了,很多时候,为了让他们平静下来,我们会抱抱他们,抚慰他们;安抚无果,我们会吓唬他们,甚至打他们。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对我们下命令,就是我们让他们服从命令。因此孩子最先习得的不是支配别人就是受人支配,还不知道怎么说话,就会命令别人了;还不知道怎么行动,就会按照别人的意思行动了。不是我们屈从于他们,就是他们顺从于我们自己的一时念想。
孩子哭了,妈妈则先了解原因,观察孩子并确认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如有真正需求,及时认可并立刻满足需求。摧毁一个人的最快方法,是让他想要什么就立刻得到什么,因为所有欲望得到满足就会觉得生活安逸,欲望便随之日益增长。待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的要求,而这样的拒绝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后果便不堪设想。
发展,顺应自然;教育,回归孩子;成长,遵循规律。
人总是强要淮北的土壤生淮南蜜橘,强要淮南蜜橘结在淮北的苦枳之上,但是气候、风雨和季节等自然条件,他们通通不管;新生儿离开母体,还没有开始活动和伸展他的四肢,就又被放在床上固定脑袋、伸直双腿、用各种各样的包布和带子将他们束缚起来,殊不知新生儿需要活动并伸展他们的四肢,才能让四肢不会因蜷缩太久而感到麻木;想要孩子身体强壮、自主独立,却不训练他们忍耐严寒酷暑、风霜雨雪,事事包办代替。想努力改善自然,却时时刻刻破坏它;想努力培养孩子,却时时刻刻限制他。蜜橘生长,要顺应生长环境;孩子成长,要遵循发展规律。
爱弥儿阅读心得200字篇8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因此在当今的中国,教育子女也就成为了民众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可是由于对子女的过度期盼,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过早的要求孩子接受教育,在他们的印象中,“学得早、学得多、学得广”对他们的将来是十分有益的。我的父母也是这群人中的一个,因此可以说这种教育观念在我的脑海已根深蒂固,它陪伴了我十多年。我也明白它带来的消极影响:会让好奇变成无趣乃至是厌恶;会使我们受知识的支配;更会让我们的学习变为被动、呆板和死读……虽然知道这种教育观存在着局限,但是对于如何改变、如何教育,我仍然十分的茫然。
《爱弥儿》却直接回答了我的困惑。在这本书中爱弥儿是卢梭虚拟出来的孩子,通过对他的教育,通过对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的描述,让我对卢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当今的教育方法有了点感想。
“回归自然,发展天性”可以说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线。他从第一卷就开始强调说造物主创造世界万物,原本一切是美好的,但人类却毁坏了这一切。人应当遵守着自然的法则,让孩子健康、快乐、自主的成长。而这个观点与当今的教育思想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不过想想也对,我们从出生开始,人们真的已经开始改变了自然的法则,父母用襁褓把我们束缚起来,身为婴儿的我们却无能为力,唯一能换来的自由只有哭声,当然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保护,但实际却与之相反,迎接我们的很可能是娇弱、疾病与危险。所以,在爱弥儿婴儿期的教育里,卢梭反其道而行,他主张婴儿穿宽大舒适的衣服,让婴儿保持着自然的习惯,不要过分的限制他们的活动,但也不要宠溺,要此刻锻炼他们的体质与勇敢、养成他们不依赖他人的好品性,可以说他告诉我们在此期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身体的保健和养护。
除此之外,我对书本上其它一些观点也感触颇深。就拿爱弥儿的童年期和青年期来举例。在童年期中,卢梭告诉我们,儿童不是成人,要把儿童看作儿童,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生长,不要束缚他们,相信孩子内在的潜能,而不是用我们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来替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逼迫他们学这学那。作为老师,应懂得浪费童年期孩子的时间来教会他们如何发展外部感觉器官,使其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而不是一味的让他们接触知识,学习知识。对于这个观点,我也表示赞同,我认为孩子如果只是一味的学习而没有一定的理解力和观念,那学也相当于白学,不久就会把学到的马上忘得精光,说不定还会造成对学习感到厌倦的反效果。儿童期就是玩的年龄,那还不如通过游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感觉和体力,等到适合的阶段再教给他们知识,也许这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也会给他们一个美好的童年回忆。在青年期中,卢梭的观点也并未改变,他始终认为教给学生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并不是很重要,因为只有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且知识不是教来的,而是学来的,他主张要把学习中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他注重的只是判断能力。不过在此时期里,他反而注重道德的教育,他希望等到孩子成年能成为富有爱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