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库 > 实用文 > 心得体会 >

活着感受心得

| 新华

书中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此刻一向盘旋在我脑海中的是福贵的儿子有庆给镇长的女儿献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场景。我仿佛看到有庆嘴唇发乌,脸色铁青地呢喃着头晕,我仿佛触摸到他想要抽出那被医生死死握住的全是骨头的手。我似乎就在那样一个场景中,想要上去帮一把有庆,却被什么阻挡着,只能眼睁睁看着,心发憷。其实有庆是不是代表着那个年代想要拯救中国的有志之士呢,他们一腔热血被时代活活抽干,成为有权阶级的美食。

画面一转,是老人福贵和他的老牛福贵。我看到两个福贵一样黝黑的脊背在余晖中发光,听到老人用浑浊的嗓音在空旷的田野间响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整本书以老人的叙述为主,作者和我都是旁听者,坐在下午的山头上,听老人默默细数。正如作者所说,很少有人能这么详细地讲述自己的一生,我想这大概是因为福贵这大半辈子都用在回忆过去了,一个人守着7个人的人生,不断在脑海中放映,无论巨细。就像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老人福贵“责骂”老牛福贵道:“这天有庆,家珍耕了2亩田,苦根还小,也耕了1亩田,你呢,我明白你年纪大了,也就不说出来羞你了。”我不解,明明那里就只有一人一牛,哪儿来的那么多名字福贵得意地解释说,:“如果它(牛)明白只有它在耕作,就会偷懒的。”呵,多么搞笑而忧伤的画面,其实福贵和他的牛一样,他们都假想着自己的亲人还在,所以从来不曾忘记。

故事的最后,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我久久停留在故事中,眼前一会儿是少年时飞扬跋扈的少爷福贵,一会儿是得了软骨症不能干活而哭泣的家珍,一会儿又是饿的撑死的苦根。我仿佛是想要哭出来的,但却又觉得连福贵自己都从未哭泣过,我又在那里流着谁的眼泪呢

原先,《活着》便是最好的幸运,亦是最大的勇气。

活着感受心得篇2

余华的《活着》就是一个在中国从抗战时期到十年动乱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中国典型的农民一生的缩影,他们经历了战争、饥荒、天灾、人祸,无数我们这代人看来无法承受的痛苦。直到亲人一个个都离开福贵而去,他还坚强的活着,不为什么,只为活着。福贵的一生,起初一切安然,后来却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里,每次都像是有了希望,却又会转瞬即逝。儿子的死、女儿的难产、妻子的疾病、女婿的意外、外孙的离世,他一一经历了最亲近的人的离去,最后老人便只能独自生活了十几年,直到他与游客诉说了他的故事,没有抱怨,没有愤恨,却只是娓娓道来,淡然,平和。他接受了上天的给予他的一切,痛苦和快乐。依然平静的活着。

不能不说读这部小说实在是一个历练,作者冷酷的文字却勾画出一幅史诗般的画面,我的脑海里一直在放电影,好像是无声的,却又好像是直接将字幕打在你的心里。可以说,福贵这一生经历的任何一次小小的苦难要是放在我身上我都会觉得天塌下来一般,简直是无法承受。但是人家依然活着,最终成为了一个饱经风霜却安静平和的老者,要问他为什么能这么坚强,我估计他也不会知道,也从来没有想过。中国几千年来千千万万的穷苦大众就是这么活的,只要有饭吃,全家人天天在一起,皇帝不征兵,地主不敲诈,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天大的幸福,自己眼中老婆总是最好的老婆,儿女总是最好的儿女,简简单单的就这么一辈子。

这使我想起了人类生存的目的,从本质上讲,20世纪之前的中国农民生存状态就几乎是生命本质的状态,和其他动物一样,生存和繁衍,可以说是处于和大自然和谐共存的一种状态下。但是后来我们改造自然越来越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却打破了人类和自然的平衡。其实我在想:我们牺牲自然创造这么多的物质财富真正有意义吗?我们变得比以前更快乐了吗?我们的道德水准,思想水平,文明程度提高了吗?其实自然如果要毁灭人类很简单很简单,人类能存在于地球上繁衍进化十几万年就是一个各方面的一个巧合,只要当时生命创造时的任何一个条件改变一点点,我们就不会存在。也许在我们之前,世界上存在过很多文明,只是最后都毁灭了,所以我们不知道。也许别人早就进化出了更高的文明,有着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也不知道。在宇宙的时间轴上,我们的公元纪年就是一个点,没有时间上的意义。也许多少年后,大自然只要动用一根寒毛就能将整个人类文明彻底颠覆,而我们将无能为力,甚至事先不能得到任何警告,后来也不会有人知道我们曾经来过这片土地,也创造过如此的繁华。

活着感受心得篇3

《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张海迪女士5岁患了脊髓病,无法上学。可她仍然在家里自学完中学课程,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这种永远不放弃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面对残酷的命运,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读到这里,我的眼睛一下子红了。张海迪真勇敢,患了脊髓病,还那么勤学好问,我为她的学习精神而感到高兴。

“多年来,张海迪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的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温暖,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读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与张海迪女士同样命运的奥斯特洛夫斯。他不仅全身瘫痪,而且双目失明。可是,他没有放弃生命,因为他知道活着就是一种希望,更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后来他以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战胜了病残,终于成功地写出了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美国有一位盲聋女作家海伦,她在一岁半时就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可他却没有向命运屈服,24岁的时候,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哈佛大学。

我要向张海迪学习,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给大家。

生命的价值是由自己选择的。让我们都来珍惜生命,感受生命的价值吧!

活着感受心得篇4

活着,承载了多少意义、情感和力量呢?是进行时,是生命的持续状态,是灵魂的永恒追寻。

看完《活着》,想说说关于"活着",这样广大却沉重的话题,似乎每一个语句都显得苍白,每一声叹息都显得无力;然而,活着,是进行时,是你我此刻正在经历的状态,无从逃避,直至那一天,你我在神的审判台前,而从那一天起,我们将活在永恒的国度里。而活着和永恒,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于是没有永恒的方向,迷茫地活着。

当我们听着故事的叙述者——福贵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感觉着他活着的状态一点点变化:年少无知时,萎靡地活着,无视妻子的艰辛,无视父母的关切,无视现实的责任;风云突变后,挣扎地活着,战场上经历生存的残酷抗争,生活中面临活着的底线挑战,情感上体会为父为夫角色的重担;看尽生死后,麻木而乐观地活着,无牵无挂,无泪无述,也无欲无求。"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们会默然发现,活着是一种状态,仅仅一个词,悲惨抑或苦难、凄凉、无奈,无法展现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我们都无法深入触及。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眼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们都天真地以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来,于是有了一点淡淡的喜乐。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应当便是生命的力量罢。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述说苦难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

正如你终于会明白,无论现时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现时的我们毫发无伤。告诉我,谁还在不堪着高考的煎熬,失恋的痛苦,或者某个伤疤最初的鲜血淋漓?

我仿佛已经看到许多问号:这样,我们的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嗯,就像那谁说的,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并无意义。

那到底该怎么活着?

老人对生命的态度总是让我很敬畏。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动荡后,眼前的一切都已经变得无所谓了。他们不担心是否会被炒鱿鱼,不担心是否有战争,不担心下一周的股市行情——或者说是不愿去操心了。这就如同余华所说的——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这么说来,老人的态度也就是孩童的态度了。在我们绞尽脑汁去寻思到底什么是活着、该怎么活着的时候,造物主在我们背后偷偷的笑了。原来,他早已把答案告诉了我们——终点就是起点。我们在一开始就已经手握答案,只是这轻易而来的结论在没有经历现实的验证之前我们不愿意相信。于是,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验证它。验证结束,生命也就接近终点了。

呵呵,无数大家都说不清的事,我怎么又能说的清呢。我只是在看完余华的《活着》以后说一些关于活着的话而已。

又或者,"活着"更本不需要我们去多言。我们还是像福贵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然后在无所事事的时候,跟一个路过的人一起翻阅那些或痛苦或甜蜜的回忆,最后拍拍屁股,在夕阳下抽着烟斗回家去!

活着感受心得篇5

《活着》这本书对我的触动是非常大的,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身边人陆续的死去,在他们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尽管这样,福贵还是活了下来,活着——心中永存希望,只要心中有希望,那么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作者在书中说了这样一句话: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活着自己去感受生活,不可以看别人是怎么说的。希望在心中是不会破灭的。

书中的福贵小时候家里非常的有钱,他经常出去赌博,把所有的钱都都赌光了,那时的福贵还不知道挣钱的不易,当赌完所有的钱财时,福贵的爹死了,娘病了,福贵才真正体会到活着的意义。福贵变了,在国军遭到攻击的时候,福贵活了下来,为了活下来福贵也是遇到很多的不幸,家珍生下了凤霞,当福贵回来的时候,凤霞已经会说话了。后来家珍又生下有庆,有庆给别人输血时,生生的被输死了,有庆的死对福贵的打击很大,但是福贵依然选择活下去。家珍病了,病的越来越严重,可后来又渐渐的好起来,福贵的日子也慢慢的好起来了,但是凤霞又因生孩子大出血死去了,家中只剩下二喜、苦根、福贵,但好景不长,二喜又被压死了,苦根吃豆子太多撑死了,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人了,但是还是没有放弃生活,坚持活了下去。

福贵这一生应该说是幸运的。因为经历了中国多次的大变动、土地改革、人民公社、某,他都活了下来,同样,他也是悲惨的,亲人们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但是他心中依然选择活着,没有放弃希望。《活着》结束时说: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的东西。福贵可以说就是一个英雄,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当时的社会局势动荡,可福贵的一直坚信活着、乐观的活着,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活着》告诉人们的就是福贵的那种精神吧。《活着》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坚强的活下去吧,并且乐观的活着,快乐的活着,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只要快乐的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活着感受心得篇6

余华作家的《活着》这本书读完,福贵就一直在我的眼前浮现:

他坐在田埂上,佝偻着背,右手里拿着烟袋。瘦骨嶙峋的身子比田边残叶还要单薄,满是泥土的裤脚被卷了起来,两只脚踩在地上。老牛在他的旁边“哞哞”的叫着,他的眼中闪着旁人看不透的亮光。

身在动荡的年代,福贵无法改变时代带了的灾难。走过解放战争,熬到包产到户,这其中大大小小的各种革命,福贵总是归在了“受害者”一类。

人越是活得艰苦,就越是艰苦的活着。“悲惨”二字足以概括福贵这苦难的一生。出生在一有钱有权的家中,可因顽固,他成不了大器。而正因为他的顽固,他的父亲被他气死;因意外被选为征兵,未能见得母亲最后一面;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而死在医院;女儿因难产而死;女婿在这之后也因事故而去;就连外孙,也因吃豆子而撑死。到头来,终是一人孤独而存,寂寞独行…

也许因为这些数不清的苦难,他才能用心去感受在时光的夹缝中那微小的幸福。

最终的他没有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但是他活着的一生,全是故事。由盛转衰的家业,熬过大跃进,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楚。他无能为力,但走的一生,全是他的历史。

他走过了曲曲折折的一生,埋怨着命运的不公,为活着而活着。可是却从来没有想过因为他以前贪于安逸,贪于享乐才会当灾难来临时感到命运世道的不公。

如果年轻时的他,戒了赌瘾不当赌徒,不再败光家产,重操家业或者在当解放军和领盘缠回家的两个条件中,他选择前者,这样他可能就不会再有后面一系列悲惨事件发生。可惜,他从不直面人生,他选择了逃避。

我们每个人活着,都有着或远或大的目标,有着奋不顾身甚至倾尽所有想要追求的理想,可若只是单纯地只想喂饱自己,安安静静的在这个世界活着,日新月异的社会不会允许,而你自己也会被时代的不断变化给抛弃。因此,我们要去努力,去拼搏,让自己活的更加充实。

活着感受心得篇7

第一次读完《活着》这本书,我只觉得压抑充斥了自我的整个心灵。同时也觉得余华太过残忍,让故事中的人物一个又一个的死去,却惟独剩下主人公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于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气之下压在了书堆底下,因为我厌恶于华,厌恶他的残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个黑色的四月,在我满怀憧憬着自我的幸福未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彻底打碎了我所有的梦。我没有办法理解那样残酷的一个事实。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崩溃了。不清楚,自我流掉了多少泪。我开始自暴自弃,甚至有了万念惧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艰辛,活着的痛苦。"我该为谁而活,我为什么要活着。"那几天我想的仅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于是我开始发泄,开始焚烧我所有以往喜欢的东西。因为我想烧掉过去,烧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鲜红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这唯一的一本,开始重新去体味活着的含义。我总认为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过于地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当我再读《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一个个亲人慢慢死去,你却毫无办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成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可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本事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当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变得开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开始挑剔身边的人,无理取闹,而身边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无怨无悔。在伤害深深爱我的人同时,我也深深地伤害了自我。其实我比余华更残忍,我亲手在伤害身边一个个爱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们造成的,可是我却让他们左右为难。为什么我要把自我的痛苦强加在爱我的人身上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我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艰难!

活着感受心得篇8

《活着》这本书是一本让我特别着迷的书,它是由余华写的,平时我不太了解众多作者,余华是唯一一个让我特别敬佩喜欢的作者。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它的情节感动的从头哭到尾,被这本书里面的每一句语言所感动。

它里面的语言非常朴实,朴实的让我觉得就好像是我身边的人发生的事情一样,而且它是慢慢的、渐渐的将这个故事讲述出来的。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民国时期,书中催人泪下的剧情很多。年少时,福贵败光了家业,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终落得苟活之地。而立时的福贵,生活渐渐有了好转,好像就是苦中作乐。中年时的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丧子的悲哀贯彻了整个家庭。这时的福贵必须为了支撑家庭而活着,作为唯一的男人,是家的希望。老年的福贵,终于有一点安稳的幸福,却造化弄人,丧女,丧婿,丧妻,再丧孙,活着便是与一头黄牛相依相随。活着了无牵挂,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无论山河如何变迁,时代以何种速度继续更替,生存对于人的价值却始终如一。我们生来就为活着,为了活着而打拼,为了活着而承受生活各方面的有形与无形的压力。在夜深人静,愁思万千的时候,我们何尝没有盘问自己,活着的意义在哪里,生存的价值在哪里。

形形色色的人生小则为了家庭,为了金钱,为了事业,大则为了社会,为了国家,为了和平。每个人活着都有一个目标,都有一股推动自己进步的力量。读后感·但在某种程度上看来,与其说是目标支持着生存,不如说是为了活着而不断地找寻目标。生活是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串联起来的有机整体,这些目标的一个又一个地现实,则是人生的终极大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是为了活着。

我想,余华写这本书,并不是想让我们因此而悲伤,而是如同书名一样活着,生命中其实并没有幸运和不幸。在我看来,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而活着就是去忍受,忍受那些悲喜,忍受那些生命赋予我们的一切,然后坚强的活下来。我想,不论是在大学中,还是以后的社会上,我都都需要一颗坚定的的内心,支撑我们去做事,去生活,去成就自己,去静静地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一切苦与乐!

活着感受心得篇9

很久前就知道这本书,是通过老师的介绍;今天才翻,缘于她的介绍。

夕阳下一位叫福贵的赶牛的老人用不同的名字吆喝着老牛,就象一个个亲人又站在眼前。他们的生活未尝不象那头老牛一样负重着。解放前的生活如一张破了洞的网一般,紧紧地扣着他的呼吸。从阔少爷到佃户,一夜之间的身份改变完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在他的生命中,几个名字撑起了他的一生。

想起家珍,一个善良而坚韧的女人!富裕的生活没有让她变得慵懒世俗,反而愈加衬托出她的高贵。富裕的时候她并不高傲,我脑间唯有是她——一个城市女学生那个清 纯的背影;转折时她并不惊慌,怀着8个月的身孕在牌场上的哀求让我为之动颜,离开了主房去茅屋住时的沉静让我为她赞叹;还有失去有庆的悲痛,凤霞走时的镇静,加上那让她难堪的软骨病,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想起她,活着是一种沉重!

想起有庆,一个可怜而乐观的孩子!在城里出生半年就被母亲带回了茅草屋,也就那么短暂的生命却经历了几次的生死磨难。最真切的感受是他对羊的喜爱,赤脚走几十里从来不喊累,那么小的孩子每天就这样上学、割草、喂羊从不怠慢,我欣赏这样的一种品质!最痛心的是他的夭折,一个这么可爱懂事的孩子却被狠心的医生活活地抽血而亡。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太残酷的世界。想起他,活着是一种折磨!

想起凤霞,一个失聪而纯净的孩子!一场疾病夺取了她的言语,却夺不去她那颗天使般的心。优越的童年的背后是无穷的灾难,而一个柔弱的女子却支撑着一个破碎家庭的重担。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对于父母的理解和对弟弟的爱护;最让我心酸的是她为了一段地瓜和别人争夺,仅仅为了给家人一点干粮;最让我痛心的是由于哑而遭受的欺凌;最让我惋惜的是幸福向她招手时,她却在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后悄然离去!想起她,活着就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想起二喜和苦根,一对在书中短暂走过的父子,惟有的只是对活着的诠释……

一个个走过的人,让经受了坎坷的福贵,最后近乎了麻木,对于他,活着只是等待着死亡的自然到来,于是,那头夕阳下的老牛就和他默默相伴而行……

活着感受心得篇10

余华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虽然他所写的作品不是很多,但是本本都是经典。《活着》,就是他的一部代表性的作品,今天读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就想把心里的想法一吐为快。

本书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富家的少爷,但是又因在外吃喝嫖赌,把家里的105亩地都输给了龙二。他爹也因此被他气死,他为什么要活着?他人生黯淡,为什么还要“熬”剩下的一天天呢?看完《活着》以后,这个问题曾一直一直在困扰着我。从苦根死后,他没有了随着已故的亲人,只买了一头老牛天天在一起,孤苦伶仃活在世上,像其他农民一样劳动着。

他的一生也是处处经历坎坷的,赔完了地后,父亲被气死。只得和母亲妻子和女儿生活。最后母亲得了重病,福贵去城里给母亲买药时,又被抓壮丁。几年后,遇到解放军,回到了家乡,而母亲已经死了,女儿凤霞也因病变得聋哑。后来,儿子有庆,因为县长的夫人生孩子大出血缺血,可是其他人的血型对不上,只能抽有庆的。但是大家都想着救活县长的,谁还会管有庆呢,最后有庆因为抽血过多而死。凤霞后来嫁给了二喜,在生孩子时也因为大出血而死。福贵的妻子家珍也很伤心,三个月后也死了,二喜在工作时因为失误被水泥板夹死了,他的孙子,凤霞的孩子,苦根也因为吃豆子撑死了。这样,整个家庭就只剩福贵一个人了,他就买了一头老牛,给他起了自己的名字,陪自己度过以后的日子。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只要坚持活着,活着本身的意义就存在希望。有人说其实在这个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对于福贵来说他始终没有绝望。虽然身边的亲人接连离他而去,可是福贵依旧没有放弃生的希望。

生命的磨难最终会随着时间,渐渐的在记忆中消退。福贵的一生是非常悲惨的,可是当他老年时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时,他并没有充满绝望。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82
    c
    上一篇:活着读写心得 下一篇:活着读心得
    17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