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阅读心得感悟怎么写
教学阅读心得感悟怎么写篇1
自从事教育行业以后一直都有这种说法: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起初我听了这句话的时候很气愤,心想:不是你当老师,直接面对学生,脱离实际。我们做老师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有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能成材,我们总是在尽心尽力地教,可他们不学啊?我们有什么办法,有的时候真恨不得能代替他去学。
前些天,学校的校长和主任一起给我们80后的年轻老师做了一下交流。听了田主任的《教育教学管理和课堂中的技巧》后,我觉得有些地方确实是很实用的,他能让我们能更好的加强课堂管理和更好地解决师生间在课堂上的矛盾。就学习简单的说说我的几点感受:
1.学生之所以不爱学习这一学科,确实是基于教师没有吸引力。有一天中午,我没有回家,在办公室时发现有个学生在办公室,就随便和她聊聊,得知她是很乐于学物理,问其原因,她说:“物理要是学不好就觉得对不起田老师”一句话使我深深地感觉到了田老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如果每一个学生都抱着这种态度学习的话,还怕学不好吗?这正是“亲其师,而信其道”的道理。
2、学生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那么他就会对这个老师产生抵抗心理,进而就会影响学习。我自己本身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在中学的时候物理可以说是学的比较不错的,经常研究一些题目的新解法或者是较为简单的解法,我也经常找物理老师去探讨,有时经常和老师争论。后来上课时老师总说自己讲的是最笨的方法。后来我经常是他讲课的时候,我不听讲。长大后才发现自己当时的愚蠢。
3、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没有建立新的课堂学生行为规范,如有的老师发现学生上课不专心,明知学生因为不专心答不上来,就故意提高嗓门:“某某同学,你回答一下我我的这个问题。”明明知道他没有听讲还故意让他回答,这样做可以说什么目的也达不到,如果再跟上一句:“我刚讲过的问题怎么就不会呢?”这样很有可能就会激发师生间的矛盾,导致课堂教学难以进行下去。
4、如果课堂过于死板,就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生做excel中的用公式法和函数法计算的时候,刚开始是我也是按照教材中练习开始的,我发现,有的学生始终都是用函数法进行计算的,用公式法计算只知道“求和”的利用,简单操作后,学生的操作兴趣明显下降了,尤其是利用公式法。我灵机一动,把某单位工资表格给学生让他们计算每个成员的工资,很明显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因为这个练习既讲明了公式法的好处,并且使学生意识到学有所用。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老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老师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教育教学素质,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其次还要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不能把课堂管死(毕竟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使其明确;然后接着要在课堂上确立合理的教学内容,中学生的注意力最多也就20分钟,所以必须要抓住这有限的时间把具体任务交代下去,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控制注意力。当然还要多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操作练习;还有就是对课堂问题的处理要机智巧妙,比如:穿插法、停顿休整法、个别提醒法以及幽默调侃法都值得借鉴的。最后是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时要准确,肯定评价多于否定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为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因为我认为任何一个人的在肯定中才会的更快、更好的成长。
只有努力做到了这些,能被学生所认可、接受,那么教育教学想必应该不算是件难事了!
教学阅读心得感悟怎么写篇2
中国汉字承载着6000多年来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她以顽强鲜活的生命力,在求变求新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如何让这一瑰宝得以传承呢?这里我想可以套用一句“识字应从娃娃抓起”。对于处于黄金教育阶段的6岁孩童其意义更是非比寻常。那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该如何去面对“识字教学”这份责任呢?
对于已认字的成人来说谈起这话题似乎不足为奇,而对于一个小学教育来说,识字教学却显得极其重要。全国投入的研究历时几十年、方法也有十多种,效果也利弊兼有,讲究也特别多。当然老法子教教也行,但在创新精神领导人们的今天,不有所完善有所继承有所突破,总也显的守旧了一点。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识字教学上的“创新”就是把枯燥无味、抽象、难于理解、难于认识的汉字,变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本”环境中掌握知识,掌握汉字规律,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创新能力,保持孩子们强烈好奇心和旺盛求知欲的一种教学方法。
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思维活跃的年龄特征,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让孩子们通过积极参与,深切感受到有趣游戏的快乐,思维创新的快乐,互相帮助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能在短期内识记大量生字,扫清认读障碍,提前阅读写作,更为了让孩子们“人生识字聪明始”,我借鉴和创造了许多“创新识字”的方法,力争营造出一种自主、协作、创新的新型课堂教学情境,寓教于乐。
现将我在“创新识字”教学方面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
一、快乐游戏法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可以满足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
我在“创新识字”教学中,经常采用“猜认生字”、“组合生字”、“叫字排队”、“送字回家”、“读词赏画”、“读文找字”、“孪生聚会”、“玩玩字卡”、“找找朋友”、“选难认字”、“眼明手快”、“邮差送信”等等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希望通过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玩乐方式帮助新入学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识记汉字。
例如:“玩玩字卡”:学生小组协作学习,通过玩字卡认读生字。摆--边摆边读,一人一张,不会的可请教小组同学;读--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学生齐读自己的字卡,可找出难认字拿在手里或摆在一旁;考--学生互相考认字卡,自己不会的跟人学,别人不会的想法教;收--学生在小鸟声中快速收字卡,边收边读。
又如:“找找朋友”:如在教学“妈”字中,我根据合体字的规律,把它们分别制成偏旁部首、独体字两个部分的卡片,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边跑边说:“我是‘女’字旁,谁来和我做朋友?”到讲台后另一个同学马上也拿着卡片,边跑边说:“我是个‘马’,小马的马,我来和你做朋友。”两个人把“女”字旁、“小马的马”组合成“妈”字。接着让学生说说“妈妈”的“妈”为什么带“女”字旁,有学生说:“如果是单人旁,就成了男的,男人不可以生孩子做妈妈的。因为妈妈是“女”的,所以带“女”字旁。”让学生明白形声字的形旁表义,声旁表读音的识字规律。让学生整体地识记汉字,使其在有了三、四百字的汉字积累后,自己发现和总结汉字的构字规律,通过形声字等提高识字效率。另外,还可鼓励学生区别同音字“妈妈”的“妈”和小马的“马”的相同点、不同点。
还有“选难认字”:各组商量选出本组的两个难认字后,各小组长在本组难认字的字卡上打“√”。先请几个慢生开火车读没有打“√”的生字,再请几个中等生开火车读打了一、两个“√”的生字,最后,请几个学生读打“√”较多的生字。鼓励学生争做“聪明娃”,开动脑筋想办法记忆难认字,例如记“警”字,有学生说一人违反了交通规则,一位警察走过去,向他敬了一个礼,说了一句话,提醒他以后再也不要这样了,所以“警”是“敬”加“言”,其他学生可补充;记“转”字,有学生说“转”字上“车”加“专”,就是说一个人开车一定要专心,否则在转弯的时候就有可能撞到花台上,要赔钱的;记“豫”字,有学生说“豫”是“予”加“象”组成的,“予”在古语中是给的意思,别人要送给你一头大象,你觉得大象太大了,就犹豫着到底接还是不接呢……
采用这些生动形象、趣味无穷的游戏学习的方法,学生兴趣高昂,记忆深刻,识字效果极佳。
二、自主参与法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如果孩子学得主动,肯动脑筋,那么,每个汉字都可以用多种的好方法来识记。这一目标的成功实现与否牵涉到一个有关“教学结构”的问题。
“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是施教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地位。(有人把一节课上大部分时间教师一个人讲,教师讲得一切都是对的这种课堂教学,称为2/3现象,称为教师的“话语霸权”。)这种教学结构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专家认为,即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积极参与的学生至多只占20-30%。
创新式语文教育以“生本教育体系”为指导思想,以改革旧的传统教学结构,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结构为目标。郭思乐教授在阐述他的“生本教育体系”时强调,“在现有的教育中,儿童获得意义的过程被拉得十分漫长,教学沿着一个一个局部线性地发展,儿童的学习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非自觉的。这时,儿童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学习积极性。事实上,儿童的学习积极性的最丰富的来源,是对于所学材料意义的感悟。他的学习思维的发展过程是‘胚胎式’的。也就是说,所学内容在儿童头脑中形成了‘意义单体’:有相对完整的意义的感悟。传统的离开意义单体的教学,始终使儿童处于被动地位,只调动了儿童的部分精力。”
创新式语文教育在进行试验过程中,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思想,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讨论协作学习而展开,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求学习者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使自身思想、情操受到陶冶,并逐步具备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团结共事合作的能力。
让我们充分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把儿童作为教育资源来整合我们的教学过程。重视发挥每个儿童在优化整体中的作用,把儿童之间的差异看作宝贵的资源,看作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阶梯,把差异的产生和解决都视为推进儿童发展的契机。
让我们找出一种更好的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从而达到为儿童营造了一个有效的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
三、新奇引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的学习,才能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
低年级儿童喜爱猜谜,如果能让儿童把某些识字内容编成谜语,通过猜谜来巩固所学知识,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通过对谜语的综合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根据字形的特点用谜语识字,更能激发学生的情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如教“坐”字时,教师边板书“坐”字边说:“两人在土上,这是什么字?”学生摇头。再问:“你们现在的动作是站着,还是怎么着?”学生齐声回答:“坐着。”“这就是要学的‘坐’字。”然后让学生再把上面的谜语说一、两遍,字形和字义就自然而然的掌握和理解了。
“顺口溜”这种形象化的语言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轻松愉快中掌握生字。例如,学习“力”字,先板书“刀”字让学生读,再把“刀”的一撇写透变成“力”,并随口读出“‘刀’字出了头,‘力力力’”,让学生把顺口溜说一、两遍。然后教师边作动作边问:“我把桌子推动了,用了什么?”“手。”“光有手,手上没一点力气能把桌子推动吗?”“不能。”“这就是‘力气’的‘力’。”最后启发学生组词造句。
另外,还可让学生任意选择课后词语中自己喜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进行口头或书面的创新表达,将选择的词语巧妙地组合在一段有意思的句段里,争造“五星句”,激起孩子们强烈的新奇感和创作欲望,既积累了识字量,又锻炼了表达能力。
四、竞赛激励法
这是一种类似“智力竞赛”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根据儿童争强好胜、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的特点,有意引进竞争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好表扬”是小学生的重要心理特点,鼓励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随时注意学生心理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它会有效地支持学生奋力向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特别是发挥有效表扬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以抢答记分或当场评分表扬等形式进行比赛,如“小兔跳高”、“小燕飞到优秀组”、“谁的红花多”等等。如将分插在各组的慢生定为该组“识字代表”,让他们开火车比赛读字卡,让他们为自己组争光,既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习困难,又帮助他们增强了学习信心;教学偏旁相同的生字“树”、“桥”、“棉”、“村”等,看谁识字的速度快,就评他为“识字小能手”;教学“眼、耳、鼻、脖、胸、手、腿、脚”等字时,先让学生比赛见字做动作,再让学生像接力赛跑一样,将字卡一边读一边贴到黑板上贴图旁相应的位置。最后评议哪组表现最棒,奖励小红花。
在激烈的竞争中,大家情绪高昂,学习生动,记得牢固。
五、尽早阅读法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阅读能力形成得早,理解能力则发展得快,学生自学的能力就强。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时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从实质上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得越早越好。
“生本”教育体系认为,儿童阅读是他们形成自学能力,主动发展的基础。为此,应当大力发展能使儿童尽早阅读,进入意义场的语文教育,并且把这种语文教育看作是提高人的智力素质的突破口。
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会念、会读、会朗诵,强调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因为不要求学生对所有生字都会用手写,孩子们很快就能做到会认、会读、会组词,可顺利朗读课文。
汉字是形象联想的文字。汉字不同印欧语系中的英语,英语的书面符号是一种表音文字,每一个单词都是由没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繁复丰富的词法形式、形态标志,句子的组织以动词为核心,完整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相对自由。汉字的表意特性,使字形和意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表意文字的汉字所折射出的汉民族思维方式,强调重领悟、重意会的审美习惯。因此,看到一个汉字,容易产生联想,推测它的意义。这样就使得儿童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也可凭借字形猜测出词句的大意。汉字形声字占绝大多数的特点,又使得儿童在没有教的情况下也能对音和意揣摩个不离十,这就使儿童在阅读中实际使用的汉字远远不止课堂中所学得的,他们在阅读中障碍越来越小,遂使阅读兴趣越来越高,一个生动鲜活充满神奇的世界在他们面前延伸,使他们获得快乐,并不断产生认识未知的动力。
六、先进电教法
电化教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它具有“形、声、光、色”等特色,是得天独厚的先进教学手段,能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单纯知识传授型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德智体美整体型的创新教学模式转化。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创新教育理念的树立,传统教育精华的积淀,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一节语文课让学生不仅能学会二、三十个生字,还能学会汉字输入,将认字、阅读、写作相融合,其容量之大,效果之佳,负担之轻,兴趣之浓,能力培养之快,这已成为多少教师多年来梦寐成真的事实。
计算机创设的多媒体情境使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难点、重点化解在声情并茂中。学生的学习也在毫无负担、压力的情况下顺利进行。同时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有效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据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其实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一般情况下,年龄较小学生的注意只能持续15分钟。要使这种资源得到发掘和扩展就必须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协作式学习;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发现式学习。
形象、直观的电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是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有利于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也是“教育面向未来”的有效手段之一。
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如何从众多的方法中找到适合每个学生个体、个性的方法呢?这还需要我们,乃至于更多的后继者们来不断地探索,还需要为全面、快速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展开更多、更好的尝试。但不管探索和尝试的方法如何不同,只要把握住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和这个时代的特色就会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汉字的历史添上精彩而浓重的一笔!
教学阅读心得感悟怎么写篇3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它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即学生获得发展。因此,要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之中,这正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
如何整体落实三维目标,我认为,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其次,从教材内容入手:灵活使用教材。
现行教材经过多次改革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同样的教材会因为学生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经常说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可以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学习了“酸碱盐”的内容后,组织学生开展“我看酸碱盐”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小组合作利用课余时间了解生活中的酸碱盐;并对了解到的生活中酸碱盐信息进行整理、对比、分析,能将部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厨房中的洗洁精、厕所中的洁厕净、生活中的醋等应用。这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研究之趣、实践之意,体会到成功之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应用,化学应用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为学生未来走上社会大舞台、为学生这一生命主体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我认为:(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3)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倾听。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致力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其实,我们教师更需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要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更应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在课堂中善于倾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要善于倾听、关注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推进教学过程。有了教师的倾听,才有师生、生生间有效的互动,才有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高。
教学阅读心得感悟怎么写篇4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并在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以下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可以对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因为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的。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开展有趣的班队活动,带学生参观游览,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并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
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习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没有了材料,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是学生习作的主要源泉,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作文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石。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还要让学生随时摘录,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并随时评奖。因为小学生正是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段,记忆是智慧的仓库,小学阶段让学生多记住一些东西,对他们的一生都大有益处。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就会与日俱增,再也没有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无米下锅”,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就不再怕写作文了。
我在教学中还很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多读书。我常利用积累时间来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及背诵比赛。激发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我们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日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三、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常言道:“情动于中而行于外”。情感是思维的翅膀,认知的催化剂。作文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时找“动情点”,要细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回味经历过的美好时光。总之,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有在真情涌动、激情荡漾、热情似火的融情状态下,才会焕发出忘我的探索精神,实现知识的超越和理性的升华。因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抄袭的弊端。
如开展活动、实物演示、现场表演等各种游戏活动,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在欢乐的气氛中亲自动手、动口、操作、思考,再写出自己的亲身体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
四、适当地欣赏学生,鼓励肯定学生。
小学生年龄小,但他们上进心强,荣誉感强。他们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渴望成功、期盼正确评价是学生共同的心理,他们常常把教师的鼓励性评价视为最受鼓舞的精神褒奖。有时一两句鼓励性的话,胜过一大堆指指点点。
因此,教师适当地欣赏学生,肯定学生的成功能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如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以朋友的口吻,长辈的爱抚,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成绩,微小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标点、一个词、一句话,应毫不吝啬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评改作文时,要实行高分政策,欣赏学生,激励学生,再加上自己的阅读感受,如“你把人的心理活动写得逼真形象,合情合理,老师非常欣赏。”“你把这次活动过程写得这么精彩,说明你观察仔细认真,想象丰富,老师真想和你们再玩一次。”“你的书写进步了,继续努力!”……学生看到这样的话语,定会激发强烈的写作欲望,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在这种情绪下,必然会主动热情地去写他们熟悉和喜爱的人、事、物,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定会得以提高,也就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理想目标。
因此,教师只有欣赏学生,鼓励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灵活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写出具有真挚情感而又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我相信长期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勤劳的小蜜蜂,多思考,多练笔,通过各种渠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才能适应新课改的浪潮,才能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阅读心得感悟怎么写篇5
初中音乐课与综合性、多元化的艺术课相比,音乐课应该更强调学科本位的特点,运用音乐的手段和方法,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审美体验能力的核心教育目标。
在此,结合我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采取的一些有效措施,谈谈心得体会。
1、以音乐为主线,合理组织、整合教材内容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是主题式的,如“世代相传的民歌”、“欧洲民间歌舞音乐”等,每个主题为一个单元,划分为音乐人文、欣赏、歌唱、创作活动、音乐常识等几大版块;同时,每学期的单元主题都相互对应承接。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当以音乐为主线,紧紧围绕本课音乐人文的主题,把听、唱、表演、知识等各版块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使整堂课重点突出,结构清晰,情绪流畅,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同时,注意各学期教材平行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音乐人文的导入、过渡与小结,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也为新课做好铺垫,并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
2、抓住音乐的基本元素,把音乐的手段综合运用于各个教学版块
虽然教材中每课都分为听、唱、表演、常识、探究等多个版块,但我们在处理版块教学中不能孤立地使用这些音乐手段。例如在欣赏教学中,除了听之外,加入节奏模仿、声势律动或歌唱;在歌唱环节中强调听觉先导、动觉切入;用欣赏浏览的方式引出音乐人文或回顾小结---实践证明,在不同的教学版块中综合运用各种音乐手段,都能明显地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对旋律的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用音乐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与交流学习
课堂上师生交流的方式有许多种,最多的是语言交流,而教师应当善于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把握适当的机会,使用音乐的语言进行特殊的交流,使学习和互动的效果事半功倍:例如节奏模仿、歌唱接龙,不需要唠唠叨叨的说教与谈话,让学生跟着教师拍击的节奏,进行即兴模仿;教师唱上一句、学生接唱下一句;或者学生相互接龙;这些亲切而随性的方式,能够鼓励和带动学生更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活动中,体验音乐的乐趣与合作的默契。
教学阅读心得感悟怎么写篇6
20__年7月19日--2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上海闸北区教师进修学校“晋中市首席与特级教师(上海)高级研修班”的学习。非常感谢晋中市教育局的领导为我们搭建的这样一次难得的学习的平台。
此次培训我们先后听取了教育部教师教育专业标准制定首席专家钟启泉教授《静悄悄的课堂革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黎加厚《新兴技术与教学结构变化》,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学博士胡庆芳《以学定教理念下的课堂转型》,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冯永熙《教师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著名文科特级教师方培君《今天教师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上海市中学物理特级教师黄劲松《名课锤炼与名师成长》,上海市特级教师、南汇中学副校长王海平《名师的培养》等专题讲座。这些专家中,他们中的很多人正在参与新课程改革,工作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从中我感受到上海专家对学术的精细、工作的一丝不苟,更重要的是从中领悟到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提升了自身的理论素养。专家们高瞻远瞩,内涵丰富,每次讲座就是一次头脑风暴,带给我一系列的思考。
黄劲松华老师带给我的思考
黄劲松老师是一位物理学科的特级教师,除了理科老师特有的条理、清晰的风格外,他还具备文科老师的口才与幽默,可以说他不仅是一位严谨的物理名师,还是一位感性的小说作家,创造的小说作品多次在杂志上发表。大家深深地为黄老师丰富的人生阅历而折服。他说:名师,源泉在课堂,非塑造或复制而成。名课,盛满了知识,盛满了美,一半儿知识,一半儿醉。一位名师,可以没有爱与恨,但是不可以默然。黄老师还忠告我们:不管有多大年岁,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老了,不管阅历多么厚重,你一定要纯粹,不管有多么忙碌,你一定要读书和写作。名师的特色在哪里?就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按着自己的心灵需要去行事。黄老师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尤其他的物理课片段让我打开了理科教学的另一扇窗户,看到了别具一格的天空,他几万字的教学日记让我由衷敬佩。
我想:能成为名师,热爱与坚持不懈是我们最需要的当教师的品质,而现实中,我们往往用“工作忙”作为自己不去坚持写一些教学随笔和反思的借口,而这些不经意之间的“记录”往往成为老师最宝贵的财富。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想,自己更需要笔耕。
方佩君老师带给我的思考:
方佩君老师是复旦大学附中副校长,著名的文科特级教师。她是一位研究性的教师,也是研究型的管理者。不仅在自己的学术领域有自己娴熟的教学技能和理论,而且她还是“上海市好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相信孩子、相信学生是她心中不变的情怀,她说过:老师不是医生,不能总是看学生的缺点与不足;老师也不是警察.不能像盯着可疑的人那样只看学生档案中的阴影;老师也不是演员,不能只在舞台上按照剧本演戏。老师应该是寻找宝藏的人。在学生心灵的土地上,寻找生命的精神资源,并把这种潜在的资源发掘出来,变成精神财富。老师不仅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而且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其闪光点,使他们形成自爱的心态……她的教育信念:公正、善待每一位学生,努力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贵人”!所有的这些教育理念给我深深地思考,也成为我心中努力的方向。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在感谢生命中遇到的贵人时,不能忘记自己肩上也承担着同样的责任,要常常问着自己的心:我们每天面对的孩子会因遇到我们而走上美好的人生之路,还是会由于我们的忽视变得碌碌无为?我们的教育行为是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还是会把学生引向自卑自弃的深渊?我们的教学能成就一个孩子的梦想,还是打碎了孩子的希望?我想,我会努力成为他们生命中的贵人!
上海学习结束了,但却是全新的开始,希望自己的职业生涯能以这些专家为榜样,扎实经历,愈行愈远……
教学阅读心得感悟怎么写篇7
7月18号至7月23号我参加了江苏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班,每天的讲座都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打动了我的心,使我认识到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不应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感受到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与全省同行们的交流更是开阔了我的视野,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可以说这样五天的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来得及时,来得实在,我觉得受益匪浅,深受启迪。
1、提升视野,感受到信息化教学的魅力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课堂,越来越多的学校管理者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通过变革学习方式,以促进学习者发展适应信息时代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并逐步探索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和挑战。
开班仪式上,省职教所马所长除了给我们明确了组织此次培训班的目的和要求,他说“这次的培训不能像温水煮青蛙,而是希望能给我们大家一个刺激”。我在听完了刘大君等老师的成果演示后,我想马所长的目的是达到了。那些优秀的作品提升了我的视野,感觉到先进的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上的巨大魅力,我憧憬未来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更激发了我深入钻研信息技术的信心和决心。以前我以为信息化技术只是做做课件,甚至认为信息化是计算机老师的事,在听了钱东东院长的一席话后,我了解了信息化是个内涵丰富的领域,它不仅仅是计算机老师的事,它应该是每个老师要去努力的方向,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达到资源网络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助化、情景虚拟化、媒体数字化。
2、更新观念,体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知识创新教学
培训的第二天,张义兵老师给我做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知识创新教学》讲座,他给我们提出了职业教育需要创新教育的观念。他以知识论坛为例给我们介绍了创新知识教学,知识论坛是以观点为中心的,而传统的建构主义则是以活动为中心的。传统教学重在传授,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代学,教给知识重结论,轻过程,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学生充分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传统教学重经验、轻创新,教师凭经验教学,形成思维、行为定势,缺乏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研究、创新。传统教学还具有封闭性,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教学创新所要体现的就是要变传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变经验教学为反思性教学,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的一项辅助手段,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我们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问题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有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在教学过程中把丰富多彩的视频、动画、图片等资料展示给学生,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某些问题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意识,加深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选择合适的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大我们的课容量,节约时间。如果没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单纯靠粉笔、黑板等教学工具来进行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是跟不上现代化教学的要求的,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育水平对教师来说势在必行。可以说每一天的培训都使我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
3、网络学习,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在这几天的培训中,几位专家都提到了网络学习,这一点我颇有感想,网络学习这样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有他不可替代的特点,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网络学习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质量,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影响教育的规模,一般地,教育受经济的影响是从二个方面展开的。一是从教育设施上,教育技术和设施的改良,提高了教育的效益。二是从教育的规模上,麦克风和音响可以让几百人聚集在一起上课。但是,这种教育模式实践证明是不可取的。网络学习可看做是一种在教育领域内扩大劳动规模的典型形式,劳动力因素(教师)被网络所替代,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是多余的,相反,作为指导者的教师或设备维护者,其作用也在逐步提升。
网络学习可以自我决定学习时间和地点,这种学习方式下是适应了成人的特点,它为学员节省了很多时间。比如,我们现在的培训就可以通过网上课件自由回家抽时间进行网络学习。
网络学习还可以按需学习,网络学习最大的特点是学生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选择性地学习。网络学习还有一个特点是每个学生能与优秀教师开展互动。
4、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师必须具备。
在此次培训中,有位专家给我们介绍了国外的信息化技术案例,让我看到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最后一个讲座上陆经理为我们介绍了教学设计开发工具,我这软件对于我们进行信息化教学都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受到教育教学工作的艰巨。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5、不同地域同行的交流,了解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这次的培训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机会,也为我们提供了与全省同行交流讨论的机会。在交流中我看到了我校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比如我校的实训实验条件较好,校领导比较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发现了各地的差异和我校的不足。
教学阅读心得感悟怎么写篇8
魏书生,一个教育界的神话,一个令千万教育工作者无比崇拜的人物。他创造了教育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到底他的身上有着怎样的魔力,把我们看来枯燥的教学工作经营的诗意盎然呢?怀中无比敬仰的心情,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他的《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这本书。仿佛是在燥热的夏天吹来一股清风,给我饥渴的心灵带来一丝滋润,给我烦躁的心境带来一份凉爽和惬意。掩卷沉思,感慨良多,不觉随手在键盘上敲下一些杂乱的感言。
一、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已不知看过多少教育名家名师关于“师爱”的论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早就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是,真正对“师爱”有了深刻的认识还是这一次从魏书生老师身上体会到的。因为前人的论述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理论上的。而魏书生对教育的挚爱、对学生的关心却是实实在在的、具体可感的。你想,一个正值青春创业大好年华的人,竟然一再辞掉优越的工作,抛弃仕途的诱惑,一心一意要去当“孩子王”。如果没有对教育、对学生深厚的爱,怎会有这种别人看来似乎是傻帽的举动。更重要的是,魏书生是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看他的教育实践、教学理念和做法,有一种实实在在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魏老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魏老师认为“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理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的平等的关系”。我们大多数老师也知道这个道理,可在工作中不知不觉就会摆起“师道尊严”的架子,我想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或许就在于一个是“育人”,而我们却只是在“教书”吧!正因为魏老师事事从“育人”的角度出发,他才能做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其实,“教书”和“育人”并不矛盾。仔细看一下我们的周围,那些教语文成绩好的教师,实际上都很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都很善于“育人”。所以,为了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让我们从“育人”开始吧!即使仅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们也必须育人。“育人”更是语文教师的分内之事!
二、习惯,决定未来
好习惯,能让人受益一生。所以让学生在学龄时期 养成一系列的好习惯就直接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成才。在这一点上,我深为魏老师对学生的习惯培养的严格要求而震撼。育人的关键在于使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道德品质的形成靠在道德认识的支配下,实践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习惯成自然,最终形成道德品质。
我们都羡慕魏书生这个语文教师、这个班主任当得真轻松。那是因为魏老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了一番大工夫。魏老师的做法是,先带领学生共同制定学习计划,让每位学生明确每天、每节课的任务,然后严格落实。起初是每天、每一周、每一个月都采取多种形式检查同学们的学习任务的落实情况。一旦发现不完成者,就让他们及时补上。即使等到每一学期结束时,还要检查一学期的作业保留情况,缺多少,补多少,绝不姑息迁就。真是因为有了这样严格的要求,学生的自觉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习惯成自然”的时候,也就到了轻轻松松教书的时候。因为学生无需老师去布置任务、区督促学习、去检查作业,这样当老师能不轻松嘛。我们老师们也知道习惯的重要性,也曾经不止一次地去尝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结果却总不能令人满意,我想从魏老师的身上我们可以借鉴两点:其一,师生共同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知道干什么。二是制定了计划就要严格落实。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曾经看到过一本书上所说,“什么每个班级都有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发现不做作业老师对他们也没有办法”。这的确该给我们一些启示。
三、用科研的眼光面对教学中的难题。
教师是一个在平凡不过的职业。既没有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报酬,也没有极高的社会地位,而且还要整日面对琐碎的教学工作,处理问题不断地班级事务。对此大部分老师都是抱着埋怨沮丧的态度来面对。其结果只能是用黄金般的光阴,换来一大堆无用的指责埋怨,对现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改变。而魏书生老师却是用一种“科研的眼光”来面对工作中的“难题。把遇到的教学中的一个个难题看做是一个个的科研小课题,这样既让自己心平气顺了,还在一个个的“研究”中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我把魏老师的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了;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
教育家的事迹深深地吸引着我;教育家的魅力深深地熏陶着我,我将竭尽自己所能,沿着大师的足迹在教育的百花园中播种属于自己的那一粒种子。相信将来终有一天,会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