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库 > 实用文 > 心得体会 >

卖米阅读心得

| 新华

最近的微信朋友圈内,一篇《卖米》迅速刷屏。文章讲的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回乡时和母亲一齐到场上卖米的经历,由于价钱没有谈拢,她和母亲没有把米卖掉,只能把100多斤重的两担米再挑回家。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大才女,但她已经在2003年因罹患白血病而去世,生前曾有翻译和编写作品出版,并有小说、散文发表,而这篇文章的描述场景皆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才女,英年早逝,讲述农村苦难,这一切确实都容易触发读者泪点,并为之感动。可是,一篇旧文为什么能够在作者逝去15年后忽然走红?

既然是小说作品,读者对它的阅读评价就必须是以小说的标准来进行,况且是发表在以往发表过《白鹿原》这样的优秀小说的文学刊物《当代》之上,那么它应当是具有必须的水准的。可是,整篇小说读下来,却并无读小说应当有的感觉,故事平淡无奇,语言也无引人入胜之处,它充其量是一篇文从字顺的学生习作。当然,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况且作者已逝,已经没有办法和我们申辩,刻意强调其为作者亲身经历,让人觉得不够“厚道”。也许是公众号主人太想经过此篇来感动读者,但即使我们把它当成一个真实的故事来读,似乎也感动不起来。

这篇文章说的“我”和母亲到场上卖米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母亲与米贩在一块零五分一斤还是一块一角一斤上没有达成一致,米贩已经同意以一块零八分一斤收购,但母亲不肯通融,错失了交易良机,最终同意让到一元零五分一斤,却已卖不出去。在这个简单的过程中,母亲显然缺乏市场交易的基本常识,而只是一味认死理,缺乏随行就市的灵活性,最终自我的利益也没有实现。

所以,如果要为《卖米》写一篇读后感,它的重点决不应当仅仅保有感动。《卖米》一文如果有一点可取之处的话,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对市场交易的陌生,观念陈旧,正在现实地影响着农民的与时俱进。文章经过父亲(这个父亲照例是毫无创意的重病在身,等待米卖掉之后买药)之口指责这些米贩子盘剥农民,听着振振有词,其实表现的可是是几千年落后的重农抑商思维。但这种思维对农民的提高与发展有害无益,农民要摆脱贫困,必须从思想上摒弃这种落后观念。今日,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扶贫事业,可是“授人以鱼”容易,“授人以渔”难。扶贫离不开对贫困农民的物质帮忙,但更重要的是要帮忙农民摆脱旧观念,学会市场交易,让他们驶上社会发展的车道,而不是永远停留在旧的车道里经过抚摸苦难来博取廉价的同情。

卖米阅读心得篇2

近段时间,一篇北大学生在15年前所做的《卖米》文章刷爆了网络,此文曾获北京大学首届学校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文风朴实,近似写实,用白描手法展示了“我”和母亲卖米的艰难过程,道出了乡村生活、农民求生的艰辛不易,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扉,读之令人落泪心酸。

文章背后的故事更让人痛彻心扉,作者张培祥是北大才女,于2003年因白血病去世,年仅24岁。在短暂的有生之年,写就、翻译了百万字的文字,留下了一代才女的灼目光华,在生命之花刚刚绽放的时候,猝然凋谢,让人扼腕叹息,无比惋惜。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个农家姑娘,凭着自我的才华,一路倔强走来,披荆斩棘,历尽沧桑,踏进了中国最高学府,生命之幕徐徐拉开,即将绽放最华丽的乐章,然后,就在这一刻,上苍之手无情地掐灭了这朵艳丽的花朵,让人不由得有种天妒英才、造化弄人之类的感受。作为读者,听着是个故事,可作为她的亲人、家庭,那是灾难性的杯具、毁灭性的打击啊,“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生命的杯具,杯具最能震撼人的心灵,直击人的心胸,让人痛到五脏六腑,彻头彻尾。

作为一名从农村奋斗出来的寒子,能深深地理解农村底层劳动人民的心酸和痛楚,要跳出农村,融入城市,那是多么地不容易,要经过多少艰难坎坷,其中的心酸仅有自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张培祥,作为一名农村女孩,用自我不屈不挠的奋斗,充满才华的锐气,一路走到北大学府,这是多少寒门逆袭的梦想情结,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实现呢?野心要和才华相匹配,才能造就一番业绩来。

我要说的是,虽然这是一个杯具,给寒门的学子、普通的凡人带去了一些焦灼和无奈,不由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无常,甚至于怀疑奋斗的意义和价值,但我觉得,不应当只看到杯具和伤情,更应当看到它的进取和上进。她像路边的一朵野花,历经风霜雪雨的洗礼,却依然怒放出鲜艳的花朵,无奈隔夜雷雨摧残她,却也不枉生命怒放一场,她用自我的存在证明了她的价值和意义,正是她不屈的奋斗,灼目的才华,才给了她短暂生命中常人不会有的哀荣,如果如仲永一般,天赋秉异,却懈怠不止,也泯然众人矣,老死于荒林而无人知晓。反观之,北大数学系男孩柳智宇放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全额奖学金,而选择出家遁入空门,已开始在千年古刹龙泉寺修行,这也是一种杯具,但更多的是给人叹息和无奈,少了一份怜惜,本该奋斗的年龄却遁入空门,缺少了生命应有的色彩和资料,我们无法理解智慧超常人的想法。但两个人比较,哪一个更让人惋惜和“怜悯”呢?

不悔人生梦一场,只恨离去太匆匆。

这个世界本就无常,每个人,离去只是时间的问题,生命就在于经历和过程,生死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和谜语,作为凡人,当你写下自我对生命感悟的时候,上帝会在角落偷偷地发笑,对错仅有天知。

我想起了一句话:时间是个令人爱恨交加的东西,它留下了美梦和传说,也留下了忧伤和狼藉,人生、世界、命运,何尝不是如此?杯具,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越是有价值,越让人心痛,越能流传千古,这就是审美的悖论。

做事在人,成事在天,万物各有天命。我不信宿命,但却无法解释命运,人生的悲欢离合,人世的生死离别,世上又有几人能参禅悟透呢?

也许,我们无法掌控生命的长度,但我们能够努力拓展生命的厚度和宽度,仅有奋斗的人生才会有绚烂的光彩,杯具只是反衬了它的艳丽而已,仅有超越了杯具,看淡了生死,活着的人,醒悟的人,才能继续走下去。

但愿世间少一点这样悲情的命运,多一点人间应有的清欢。

卖米阅读心得篇3

现代快速运行的步伐,如同一台翻滚不止的机器,不断将以前老旧的事物和东西抛之身后。

最近,一篇《卖米》在朋友圈内被竞相转发,火爆了网络。《卖米》的篇幅不长牵着,几分钟就可读完全文,文章几乎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堆叠和修饰,但作者却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家子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写得人潸然泪下。文章的资料直白易懂,讲了因作者的父亲生了病,母亲就打算和她一齐担一些米去集上去卖给她的父亲买药。她和母亲二人一共担了一百五十斤的米去集市,在开市的时候因为她们家的米筛得比其他的都好,米贩给出的价是一块零八,但她的母亲因为坚持要价一块一而没有卖。等到快要散市的时候,母亲就叫价一块零八,米贩给出的价只能是一块零五,二人久持不下,所以也没能把米卖出去。到最终母亲把米价降到了每斤块零五,但那时候没有米贩来收了,一天下来母女二人也没能把米卖出去,所以只得又把米给原路担回家去。回家的时候,因为作者心疼母亲,担了最重的那份,可是她一个不细心把米撒了出来,母亲可惜那些米,就把撒出来的米捡起来放在帽子里带回家去喂鸡。到家后,母亲跟父亲讲了这一天的卖米经过,他们都认为农民种出这些粮食也实在是不容易,不能贱卖。无奈,一家人总是要过活的,父亲的病也是要治的,母亲对她说,明天少担一点去另外的地方转场卖米。全文简简单单,就讲了她和母亲的一

天的卖米经过。可是,在那些平凡的字和语句之外,不禁引发了我们的深思。

也许很多人觉得一块一和一块零八不就是差两分钱而已,母亲不必如此的坚持,卖了就卖了呗,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此刻几乎就没有分的概念了,连最简单可是的辣条都是伍角钱的。可是在当时艰苦的年代中,不仅仅要养活一大家子,还要研究孩子的学费的问题,父母就不得不攥紧手中的一分一毫。作者的父母可是是当时中国几千万农民的一个缩影,他们都是一样的辛勤,拥有如文中白净的米那般淳朴的心,善良,无私的为孩子付出,同时又陷入无奈的困境之中。

他们永远都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那个在我们身后为我们付出的父母。

卖米阅读心得篇4

这几天,整个朋友圈都在为一篇文章潸然泪下——《卖米》。

总以为《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只存在于那个年代的课本里。却想不到,竟是张培祥——一个出生于1979年的北大的整个少年。

她脚下那段担着大米踉跄走过十几里的赶集路,起先是贫穷通往活着的路,之后是乡间通往城市的路,最终是人间通往天堂的路。

她拥有贫困,也拥有非凡的才华。她是北大BBS上的“飞花”,著有《大话红楼》及其他翻译作品近百万字,那篇曾获得北京大学首届学校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的《卖米》,只是她书写的诸多文章中的一篇。她因白血病逝于非典那一年,年仅24岁。

正如网友评价:有的人,活着,就已经筋疲力尽。那么,祈愿她在去的那条路上如轻风飞燕,没有贫苦,没有重担,仅有一朵自在飞花永驻芳华!

张培祥,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人生……

卖米阅读心得篇5

今日我想分享的文章叫《卖米》,70后,80后在农村长大的人看了估计都会跟我一样感动,觉得写的就是我们自我。至少我觉得是,这篇文章不仅仅勾起了我的回忆,也让我更加懂得今日的不易。

作为一个80后,我经历了作者以往经历的生活,也曾那么努力,只为有饭吃,有衣服穿,有书读,感激我的父母,不曾因为家贫抛弃过我们,坚持送我们上完大学,向我的父母致敬。

断断续续的想起许多以前的事情,对于此刻而言,是那么的宝贵,因为就是那样的生活,让我十分的独立,也从来不害怕任何的苦难。

人生第一次有自我的家的概念是我11岁生日那天,那天我们搬回了老家,在这之前,我们都住在村委破破烂烂的房子里,我和姐姐没有地方住就寄住在隔壁的小学,和一个有点远亲的教师作伴,儿时的印象仅有夏天忙不完的双抢。农村的我们,基本四五岁就要下田帮忙干活,不会割稻子就帮忙给打禾的人送稻把,再然后就拾稻穗,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轮流给各家帮忙,每一天凌晨四点就要起床,晚上九点收工,等到暑假快结束的时候,身上被稻子割出来的一道道疤痕也就好了,我是一向到回老家以后,我的工作就是放学后洗衣服,然后去锄地,去种菜,去给菜地浇水,11岁开始就学会了做饭,自我缝缝补补。等到我上初中,姐姐就上高中了,只要家里有点好吃的,比如妈妈学校发了苹果什么的,我就得踩着一个破自行车从村里骑到乡里,再骑到隔壁镇上去给她送去。

我99年中考结束之后,母亲去岳阳找父亲了,我带着小我三岁的弟弟在家,去母亲代课的小学替她上课,等到住校的姐姐高考完回家,我把弟弟送去外婆家,一个人独自坐着大巴去岳阳找父母,此刻想来当时的我真的无比勇敢,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我,带着刚好买车票的钱,转了三趟车从宁乡的乡下到县城再到长沙,再去岳阳,真不敢下想象要是坐错车了,不够钱了,遇到坏人了怎样办。那天正好是父亲42岁的生日,我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母亲在车站接到我之后,回到租住的小房子做饭,难得的做了一次水煮草鱼,还开了一瓶啤酒,当时的我多么无知和害怕贫穷,我很生气的跟母亲说,今日又不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么浪费啊?直到母亲说是父亲的生日,我一下子眼泪就掉下来了。此刻想起那天的情景,心里依旧战栗,为什么吃个鱼都是如此奢侈的事情?

等到我考上高中之后,家里的日子更加拮据,姐姐在高考失利之后去湘潭的小餐馆打工,却经常被客人吃豆腐,她打电话给家庭条件稍好的小舅舅,说想去复读,也亏得舅舅的支持才有机会再回到学校,得以上大学。而我,得感激我们乡下的“外婆菜”和各种坛子菜,还得异常感激的大姨,我们是封闭式的高中,仅有每周六午时两个小时能够出校门,我就借同学的自行车去大姨家炒上一瓶子干菜,这就是我一个星期的下饭菜,米饭是提前交了粮食到学校的,倒不用担心没饭吃。我们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跟我一般家境,也是这样,倒也不觉得多苦。只是后悔高三之前浪费了很多学习的时间,没有认真的去学习,把时间都花费在看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上,有时候甚至点着蜡烛看到天亮,仅仅在临近高考四个月的时候才开始努力,也感激自我的幡然醒悟,幸运之神的眷顾,让我以超出本科分数线7分上了大学。

大学也许是我最欢乐的四年了,因为离开了父母,能够暂时远离天天挂在嘴边的贫苦,大学的学费反正能够先欠着,期末还能够争取到奖学金,一个月200块的生活费绰绰有余。只是父母的负担更加重了,弟弟上高中了,姐姐和我都在读大学,难以想象那个时候父母的苦,只记得父母经常为了我们的学费和生活费到处借钱,只要是能借到钱的亲戚朋友他们都借过。大二时,父亲在清远打工,每一天连续上16个小时的班,在铜厂烧炉子,暑假回家见到满是伤痕的父亲,心在滴血,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告诉自我必须要赚钱,要让我的父母安享晚年。等姐姐和我大学毕业好几年,我们都还在为读书时欠下的债努力。此刻最终松口气了,能够为父母做点事情了,偶尔能够赞助他们出去旅行,带他们去吃顿大餐,买个礼物。

前几天我生日,母亲说祝我生日欢乐,我说我应当感激你们给了我生命,也给了理解高等教育的机会,让我从山里走了出来,我能做的就是尽我的本事让你们过好过舒心。

絮絮叨叨说了很多,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们都有艰苦的时候,我们都在努力先活下去,再去想好好的生活,生活不易,珍惜当下。

卖米阅读心得篇6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读卖米了。第一次读,感慨良多,没有思考,也不愿意去作思考,时隔许久,再来读这篇文章,感慨万千!

文章讲的是卖米,实际讲的是这一辈子,平淡朴实的故事,讲述了许许多多无奈的事情,人生从来都不易,成年人的世界更没有“容易”两个字,我们也倔强过,我们也不甘过,更曾努力过、拼搏过,可能结果还是无奈,无论是童年时还是长大后,可能都有一个人蒙在被子里悲痛难过的时候,这并不丢脸,不尝尽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怎知生活;不看尽生活百态,如何继续温暖和热爱这个世界;卖米的作者是这样一个人,越是从苦难和磨砺中走出,越能珍惜生活越能体会到幸福,那是一种苦尽甘来的幸福,那是真正笑的灿烂的幸福!

乐观从来都不是傻乎乎的,是经历了许许多多,一样的坚定信念,努力克服,顽强和坚韧的奋斗争取,即使失败了,也曾流过泪,有过伤痛,有过委屈,可还是乐观的!

在人生路上前行,家庭不幸也好,生活不顺也好,抗争过也好,最差又能怎样样?如同文章暗含的结尾一样,自我缓缓,第二天我们再来过!

做一个幸福的人,有担当的人,一个温暖世界的人,做一个其他人看到你就会觉得安心和开心的人!

卖米阅读心得篇7

今日,我读了《卖米》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一个小女孩和她的爸爸、妈妈住在一个农村里,他们只能靠种农作物来赚钱过日子。有一次,她爸爸生病了,女孩只能和她妈妈把种出来的米拿到集市去卖。女孩和妈妈到达集市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在卖东西了。一个米贩子看了看他们的米,问他们一斤多少钱,女孩妈妈想卖个好价钱,说两块钱一斤,米贩子说一块零八一斤卖不卖。她妈妈说不卖,之后,那个米贩子走了。之后又来了几个米贩子,都说一块零八一斤卖不卖,她妈妈都说不卖。她们就一向等啊等啊等,等别的米贩子来买她们的米。她就一向等。到了中午,太阳火辣辣的,晒得她们不停地流汗,可是不能去凉爽的地方休息,中午饭是吃从家里带来的咸菜拌饭。等到午时,还是没有人来买米。等到集市快散了的时候,一个米贩子走过来,说一块零五一斤卖不卖,她妈妈说一块一才卖。米贩子说:“集市都散了,还要价那么高,谁会买啊?哈哈!哈哈!”说完就走了。之后,女孩和妈妈一粒米都没有卖出去,没法给她生病的爸爸买药。

掩卷沉思,我明白了住在农村的人生活得很艰辛,他们只能靠种农作物来养家糊口,辛辛苦苦赚来微薄的钱,要想供孩子读书的确很难。我们住在城里,不愁吃,不愁穿,经济条件比农村好,生活幸福,我们要珍惜啊!

作为学生,父母为我选择了城里的好学校,供我上学,我们学校各方面的条件比农村学校好得多,我要珍惜,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卖米阅读心得篇8

今日,妈妈找来一篇文章,名叫“卖米”,妈妈说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很感人,以往获得文学一等奖。作者飞花是一名来自湖南株洲的北大女高才生,英年早逝,年仅24岁。

这篇文章主要讲:一个农村的小姐姐,一家人都靠着种农作物换钱来过日子。有一次,她爸爸生病了,小姐姐只能和她妈妈把种出来的大米拿到集市上去卖。问的人很多,开始她妈妈想1.1元一斤卖出去,但商贩只肯出到1.08元一斤,米很好,看上的人也多,价格却始终是1.08元一斤,到后面人越来越少,她妈妈想着要不就1.08元一斤卖了算了,可商贩这时候却最多出到1.05元一斤,由于价格没有谈拢,她和妈妈虽然顶着烈日、饿着肚子守到天黑也没有把大米卖出去。最终只能把150多斤重的大米再挑回家。回去的路上,小姐姐懂事的选择重的那担米,结果滑了一下,米撒在了地上,想到生病的爸爸,她捡起地上的米继续回家。第二天一早,小姐姐和妈妈又去另一个地方卖米。

这篇文章写得太真实了,看了这篇文章不禁让我想起,以前妈妈给我讲过外公外婆的故事——妈妈出生在农村,外公外婆有四个孩子,出了三个女大学生和一个高中生,在外公那个村、那个乡都是有名的。在妈妈生活的地方,普遍重男轻女,女孩子基本初中毕业就会去广东打工,然后早早结婚生子。外公外婆为了让孩子多受点教育,他们种了十几亩水稻、养了几个水塘的鱼、养了很多头猪,还种了很多烤烟。每一天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很是辛苦。每年的秋天,外公都会挑起秋收后的大米担到县城去卖。从外公老家到县城有二十多公里。天不亮,外公就得出发,走几个小时的路,东西都舍不得吃一点。有时候行情好,能够卖个好价钱,有时候只能便宜的卖出。

妈妈告诉我,她们的学生时代有做不完的农活,每一天放学后都要去田里帮着做事。晚上经常没有电,几姊妹就围着煤油灯看书、写作业。之后姨妈、妈妈、小姨接二连三的考上了大学,一个学期五千多的学费,但外公外婆不管多艰辛,都没有让她们辍学。每每妈妈说到外公外婆都是无限的敬意!

生活的苦仅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得。因为之前的劳累,外公外婆的身体都不太好。前几年外公还做了支架手术,外婆也是高血压、高血脂,每年春季还会风湿关节炎,走路都很困难。所以妈妈毅然回到了郴州,期望能够就近照顾他们。

不论是《卖米》的故事,还是外公外婆的故事,生活在被电子产品、游乐设施包围的我确实无法感同身受。难以想象,有些人只是简单的生活,就已经花光了身上所有的力气。“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于一家人来说,每一粒米都应当珍惜,都来之不易,是生存下去的力气。读完后才明白,生活不易,忆苦思甜,我懂得了感恩和珍惜此刻的完美生活!淳朴、勤劳、勇敢、坚强的品格感染了我,也将激励着我不断成长,好好学习。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82
    c
    上一篇:煤矿创新心得体会 下一篇:关于美德的阅读心得
    18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