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库 > 实用文 > 心得体会 >

读儒林外史的阅读心得

| 新华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如何处”。这是作者吴敬梓先生的著作《儒林外史》的引首词。词中抒发了作者功名富贵谁能看破的感慨。

在《儒林外史》这本书中,作者入木三分地刻划了一些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读书人”和一大批不学无术、道德败坏却自命风雅、装腔作势的所谓名士,也满怀热情地描绘了一些洁身自爱、崇尚礼乐、襟怀冲淡的真儒贤人。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否定,对官僚集团厌恶,封建礼教的憎恨,对人民群众的同情。

这本书仿佛将我们带回那黑暗的时代:明朝时期,一群“读书人”为功名富贵,不顾一切地去“奋斗”,最终逐渐在黑暗社会中腐蚀,例如五十多岁仍在应试的范进。50多岁仅是个童生,家中穷苦不堪,12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冻得直发抖"。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他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

我为这位人物感到遗憾。他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范进中了举,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我对此表示不解:他们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为名?为利?这些答案在当时都是对的。他们目光短浅,又好名好利,功名就成后只知享乐,不思进取,已经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了。

说到范进,我想到了一位截然不同的人物 ——周恩来先生。在他的读书时代,有一天,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的答案众说纷纭。校长又让周恩来回答这个问题。周恩来回答道:“为中华崛起之而读书。”

在我看来,周恩来先生是一位志向远大,热爱祖国,又勤奋的人。有像他这样的人,中华何愁不崛起呢?

不过,《儒林外史》中,有一位人物王冕,他性格恬淡,远离功名,天性孝悌,才华横溢,相比于那些“读书人”而言,这是一个兼俱真儒士和真名士精神品格的理想人物。

这个人物总算是给了我一些慰藉。因为在“池塘的淤泥里”,仍有几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王冕就是其中之一。尽管他没有远大的志向,读书也是为了充实自己,但从品质来讲,他还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话说回来,什么东西让“读书人”如此痴迷?就是它——科举制,一个从隋唐时期只是为了寻找更多的人以治国,到明朝成为“读书人进步的阶梯”,这其中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我看来,这种制度所形成的“官本位”怪圈就像一个大泥潭,进去就很难再出来了,就连现代人都不一定。幸运的是,这种制度早已废除。现在,我国是应试教育,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考试是为了更好地巩固知识。

“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结尾词带给了人们无尽的遐思,也给看完这本书的读者带来无尽的思考……

读儒林外史的阅读心得篇2

李世民曾说过:“夫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知得失。”利用假期我读了《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述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

青年作家贾飞评价《儒林外史》: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升官发财的一本教科书。从中能够看出在封建体制下,知识分子、乡绅等扭曲的灵魂,同时也控诉科举对人们的毒害。书中开头出现王冕,有王冕勤奋自学画荷花的故事,和不愿卖画给官员的洁身自好。中间出现风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他们全是没有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民百姓。他们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构成鲜明对照。“鲁迅对《儒林外史》的人物刻画有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儒林外史》做到了:“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生态并作,使彼相,如目在前”。而我认为《儒林外史》给人一种意境美,对雨后荷花的描述深入人心,运用多种人物刻画的方法,使人物的形象立体、生动、丰满。随着文化的高速发展,假论文、假作者和版权纠纷等等问题屡见弊端。此书中也透露出现代文化发展的雏形,二十一回中牛浦郎将自我的名字,加上别人的号出书。如今假广告、假产品害人不浅。封建社会中一些江湖骗子,如何使用伎俩骗人。《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中有着精彩的描述,马二先生在祠门口遇到了骗子。骗子一出场给人的印象就不一般,从外表打扮上就迷惑人,之后骗子又从一

些侧面,假造自我不一般,让人更加容易相信。对于理财严监生与杜少卿也不一样,严监生拥有百万资产却分分计较,弥留之时还顾虑着两茎灯草;杜少卿挥金如土,全然不在乎金钱上的分毫。

读史能够明鉴,能够让你了解历史的兴衰,能够明白该怎样做才能使自我立足于社会。以历史来告诫自我、鞭策自我,使自我在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同时这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增长我们的见识,丰富我们的学识,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一齐来读史吧!

读儒林外史的阅读心得篇3

我以前很少看小说,总觉得小说无非是以情节取胜,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想我也会写出跌宕起伏的悬念的。我自己还是很喜爱优美的风花雪月,对于天马行空的感伤也有兴趣。这次是闲来无聊翻了一下《儒林外史》,就有一种儒林外没有史的感觉。

对于吴敬梓的这部大作,历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我也有一点自己的观点。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有一点累的感觉,他跟别的小说不一样,要十分用心的去看,要不然过了几章之后你就会发现里面的故事已经是物是人非了,对于这点我很纠结,正因我同时有两点观点了。

我一开始就觉得这有点流水账的感觉,一个人就写一个小故事,很像一个短篇小说集,而不是长篇小说。这个人的故事说完了,就找个借口,比如说乘船遇到故人,回家遇到新知,紧之后那个人就会从下个故事中完全的小事,蒸发的干干净净,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但是这些人的关联会在下个或者下下个故事中被运用,这就会让人没办法理解啦。但是,这么多小故事组成的这本书,说明作者的人生阅历十分丰富,在展现芸芸众生相时的资料也是很齐全的,

小说在一开始就讲王冕的故事,作者从那里入手,是有很大的深意的。透过在后面的各位书生故事的阅读,与王冕的一生比较就会显示出作者的讽刺。王冕一生受尽磨难,勤奋苦读,才造就他的博学多才,却终生不入仕途。与其他的书生诸如严监生,范进之类构成鲜明的比较。虽然他们有的夜很苦读,但大多数是那些市井无赖制备,就是换了一身衣服摇身一变就成了秀才,却还是总写鸡鸣狗盗,偷鸡摸狗的勾当,作者并没有过多的写书生们之间的政治斗争来显示他们之间的勾心斗角,确实透过一些小事,或者是一些搞笑的事情来解释他们的小丑形象的,讽刺学校过十分明显。

读了这本书,我能够说只学到了一点,就是换个角度来写东西,任何事物都有机棉,如果就死站在一个角度就永远不会有那种横看成岭侧成峰感受。

读儒林外史的阅读心得篇4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吴敬梓所作,以“讽刺”为主感,表现,反映了明清两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观念的腐朽及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义。

既然写读后感,就必写作者经历,以之结合,才可感而写。作者吴敬梓,一个厌恶世俗,愤度全伦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场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纠葛,也由此着作了《儒林外史》,此书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鲜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画代表了作者对封建事态的一定看法。

鲁迅先生曾评价此书表述的委婉,犀利却直白,不失为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可见此书的成功。

读儒史,让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顽固不化,吃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让我思考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中国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现在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高举列宁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本的国家;现在的中国更是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这令我们中华儿女感到无比骄傲。但在我们前进的路上,总还是有一些绊脚石,例如:贪污fu败之风不减,法律体制尚未较为完善,诸多政府机构缺乏监察,环境恶化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耐心,细致,认真解决的问题。

“趁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尽己之力,为建设强大,民主,美丽的中国作出贡献。

这是初中有关儒林外史的读后感。观点明确,引题自然,对文章的内容有较深的理解。

读儒林外史的阅读心得篇5

我读《儒林外史》是在《红楼梦》之后,在我看来《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相较而言虽在结构的宏大完整、人物的类型众多等方面它都显然不如《红楼梦》。但《红楼梦》还是有较多的“古典”气息。例如它的以神话为象征的哲理内涵、诗词歌赋的运用,以及宝黛爱情故事的诗化成分等,而《儒林外史》朴素、平实而深刻的艺术风格,则更接近于现代小说。在读它的时候也许你会想起曾读过的鲁迅小说中的一些简洁的描写和冷峻的笔调。

《儒林外史》是一部极具讽刺意义的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结合作者吴敬梓的亲身所历所闻,揭露埋没真正人才培养大批庸才、贪官污吏,造成当时社会道德败坏文化停滞不前的罪魁祸首——封建科举考试。同时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在我看来这也正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虽然这几句话都已是老生常谈,可如若真正能明白的人多一些在小说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儒林人士在读书的道路上第一步就走错了,他们一心只为功名利禄,却忘了读书的真正意义在于领悟、意会、学以致用、提高自身修养,读书对他们来说,仅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可以转化成自身力量。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曾经把封建礼教比作为吃人的礼教,那么封建科举制度也就是名副其实的吃人的制度了。

在科举制度被废除了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作者吴敬梓幽默诙谐的语言中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读的淋漓尽致。以前曾经在课本里读过摘自第三回的节选《范进中举》,文中对于范进岳父——胡屠夫的描写是惟妙惟肖,在范进中举前后,胡屠夫的态度简直是天壤之别:“范进因没有盘缠,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些市侩之徒见风使舵、势利小人之形可见一斑。还有,在他笔下的吝啬鬼严监生,临死时因见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便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通过这一细节的描写将其的吝啬刻画的入木三分,但在后面作者其实也写到他为了把妾赵氏扶为正室,舍得大把大把地花银子。读到此时你是否会觉得这个严监生既可怜又可笑,却也颇有一点人情味。这些都是作者对平凡人物矛盾心理理解和同情的描写。另外,小说中杜少卿的出场,这位杜少卿,委实是挥金如土,但凡有个人来哭上几声,或是孝养母亲,或是做个小本生意,他并不多问,大把的银子撒了出去,家财散尽,搬到南京城。这还不算,他在南京城,陪娘子去看景致,轿里带着赤金杯子,融融春光做了下酒菜,喝得大醉,携着娘子的手一起走路。两旁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有人举荐他出仕,他却装病推辞不就。娘子问他为何不去,他反说:“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玩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还是不去的妥当。”通部书里,多少人只要念八股文做试帖诗做官混钱,杜少卿却是一心一意地要生活:作诗、会友、喝酒、赏花……但他为人又最重孝义,杜慎卿说他“但凡说是见过他家太老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说到杜少卿我不禁要提及《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们身上都有着其他人物形象身上所没有的叛逆精神,蔑视功名利禄,不已光宗耀祖为念。他们不仅是作家的精神寄寓,而且是寄托了作者审美理想的典型。体现了我国伟大作家对社会制度的深刻认识。

最后,宗上所述,《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作者却用其生花的艺术之笔,描绘出了一组组不同性格的人物群像,将其塑造成一面历史的明镜,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做出了广阔而深刻的反映,也折射出了当今社会中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也正是因为这些文学意义才使得《儒林外史》的社会意义大大高出其他同类作品才奠定了它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读儒林外史的阅读心得篇6

这篇小说一开始读着有一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以往读的小说,尤其像这种长篇的小说起码得有一个主人公,有一个中心,而吴敬子这篇却是中心看似有点散乱,主人公也在不停地换,是不可能看到某一个人完整的一生的,作者只是集中于这个人身上最明显的特征,并加以浓墨渲染,使人格特征以及所做的事情突出甚至夸大,已达到他讽刺的目的。

《儒林外史》毫无疑问是一部值得深究的讽刺小说,众多名人对它评价都甚高,比如说鲁迅先生,他只用"伟大"形容过两部书,一部是《史记》,另一部便是《儒林外史》。吴敬梓之所以能写出这么伟大的作品与他的生活经历分不开。他的亲生父亲把他给了他叔叔吴霖起,成年的时候他随着父亲到各处做官,因此有机会了解到官场不为人知的内幕,这对他作品中揭示官场的腐朽有很重要的作用。2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作为一个官宦子弟家的嗣子,对于家里的财产基本没有争夺的权利,于是他就眼睁睁的看着那一群虚伪的亲族为争夺家产撕破脸皮,他彻底看清道德的丑恶本质,那些表面衣冠楚楚的晋绅在金钱面前还是揭开了虚伪的面纱。这个生活经历对他日后的创作又是一个积累。

他29岁开始花费了将近20年时间才完成了《儒林外史这》部宏篇巨制,他书中所写的人物一般来说是确有其人,足足刻画了200多个人物,他没有直接说是本朝的人物,而是假托明代写了康乾盛世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顺逆,尤其是他们在官场的得意与否。在书中作者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做了鲜明的对此,而作者判断他们正反的标准就是他们对待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态度,如开篇第一人王冕,他就是一个一流正面人物的代表。他的职业就是一个放牛娃,但是却能画得一手好荷花,他的荷花和他的人一样出淤泥而不染。面对"灭门知县"的威逼,他宁可四处逃窜也无视权威,他无愧为作者眼中的名流。同样的比较突出的正面人物还有被安排书中间环节的凤四爹,他是一个十分洒脱的豪侠,也是我最爱的一个人物。据史考确有其人,他的原形就是吴敬梓的一个朋友甘凤池。他既有勇又有谋,仗义输财救助贫苦,也凭着用力吓退了县官。但是他从来不为钱财,只凭一时高兴。其他的正面人物如杜少卿,马纯上,迟衡山,虞育德,庄绍光等,都是一些聚集在南京的名流。杜少卿或许给人有点懦弱的感觉,明知自己被骗却一直这样的生活,直到把家资散尽,从此过着拮据的生活,却也与名流们生活的自在,可见他对功名富贵并不放在心上。而马纯上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他既有儒士的思想,又是一个正义之士。而他最后的结局也应正了好人有好报。在书的最后是以市井四大奇人的故事而结束的。一奇是熟黯书法的季遇年,他字写的尤其好却又不肯效仿古人,并且性情尤其古怪耿直。施御史让他去写字却遭到了他一顿臭骂,而和尚不让他写字他却自己研墨拿着破笔大写一通;二奇是做裁缝的荆元,他会弹琴,会写字,也会作诗,这与他家世代为裁缝似乎不太搭调,但是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是裁缝难道就不能爱一些文学的东西么?三奇是卖火纸筒子的王太,他自小喜欢下围棋,有一天看到几个大老官围着两个人下棋,他便走过去也要下一局,一开始大家都看不起他,但是才下到一半那个高手就输掉了,人们才对他刮目相看,要请他喝酒,但是他拒绝了,他认为下棋就已经是最爽的事了,喝酒还有什么意义!作者这样安排不同正面人物的出场顺序自有他的道理,南京的名流已经逐渐消失,要想再找奇人只能从市井中下手了。

作为一部讽刺小说,书中着重描写的并且吸引人眼球的还是一些腐朽的儒士,他们的腐朽生活深化了作者所想表现的主题:科举制度的腐朽!书中的反面人物有我们所熟知的范进,他是被周进一手提拔起来的。六十多岁的周进屡试不进,有一天跟着姐夫到贡生院里,看到眼前的情景十分悲伤,竟然头触号板,大家十分同情他留给他集了二百两银子捐了一个监生,日后他又考取了举人,进士,做了广东学道,在这里他遇到了和他同病相怜的范进,五十四岁的范进也是屡试不进,周进把他的文章看了三遍才发现其中的奇妙,让他做了一个秀才,范进后来又考取了举人,又被周进提拔为进士做了山东学道。范进完全是靠八股成名,对于其他的东西一无所知,可见僵化的科举对人毒害之深。除了当官的腐朽,还有一些地方豪强勾结官府欺压平民,如严致和的弟弟严致中,邻居王二家的猪跑到他家里,他扣留了别人家的猪不说,当王二的哥哥去索要时还打断了他的腿。弟弟死后为了谋夺家产以哥哥的名义让弟媳把自己的儿子过继过去为儿子,还满口道理。像他这样的反面角色还有如张静斋,为了夺取寺庙的土地让七八个流氓诬陷和尚与妇女有奸情,让和尚不明不白的蒙受了官司。

而最能反映科举害人之深这方面的就是匡超人。在最开始我觉得他是一个特别孝顺的人,对他颇有几分好感。他为了养活他的父母在杭州做小买卖。后来遇到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给了他十两银子并鼓励他好好读书。他回家之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刻苦读书,很快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做了一个秀才。但是不久李知县出事了,匡超人为了免遭连累立刻又跑到了杭州,在这里他开始彻底的改变自己。他首先是遇到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江兰和衙役的一个吏官潘三爷,这两个现在是他的恩人,以后有成为他向上爬的垫脚石。从他们这里他学会了待人应考和包揽颂词,日后甚至让亲弟弟成了他的替罪羊。他又因为曾经结识马二先生也开始为人家选文章,获得了大家的推崇。最无耻的是他竟然抛弃了糟糠之妻而取了恩师的侄女,当李知县的罪平反了升官的时候他就很不要脸的跟着他到京任官。后来潘三爷出事了,他连看都懒得看一眼,还有就是为了抬高自己竟然贬低诽谤马二先生,曾经的那个匡超人已经完全消失了,我们不能不说这不是科举的功劳。还有深受科举毒害的如穷苦的秀才王玉辉,他对科举满怀信心却年年不中,但是科举还是深深毒害了他的思想。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葬,公婆不允许,他却反而劝公婆让女儿做一个烈女,结果女儿绝食八天穿着孝衣而死,他却仰天大笑连呼"死得好,死得好"直到女儿入殓后,他看到妻子的悲伤才开始后悔。

这就是作者眼中的科举给人的伤害,他向世人展现了这些儒林中人的卑劣以及无耻,但是这些人才是正真需要救助的人……

读儒林外史的阅读心得篇7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他用了很长时间才完成了这部讽刺小说,书中介绍了王冕、范进、杜少卿、周进、沈琼枝等人物形象,同时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黑暗与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叹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奋好学的人,马二先生也尽心尽力地帮助他,而匡超人却掉进了世俗的漩涡,又结识了潘三这样的坏人,他还帮着潘三干了两件坏事,当潘三被抓时,他马上和潘三断了联系,害怕官府查出自己来,这也是不正义之举。

之后,他不但不学好,反而变得爱吹牛,对事不懂装懂,匡超人最终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视的一笑。

匡超人本来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坏朋友,落得如此下场。

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艰苦,历尽重重困难千里寻找被迫出家的父亲,可父亲却不认他,而他却默默无闻的供养着父亲,最终拿到了父亲的遗骨,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一桩心事。

郭孝子是天下难得的孝子。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儒林外史》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奇女子沈琼枝,她被宋盐商骗去当妾,自己用了妙计出逃了。

在当时的传统观念中,女子始终与“弱”子联系在一起,但沈琼枝却恰恰相反,她不畏权贵,出逃后,她凭自己的满腹才情,写诗文出售,最终讨回了自己的清白,和宋家解除了婚约。

《儒林外史》中描写了很多人物,读了之后,我感触万千,知道了什么是近墨者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子,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读儒林外史的阅读心得篇8

在一篇篇辛辣的讽刺话语中,我仿佛看到了旧时被科举毒害的怀才不遇的人们对封建顽固礼教的不满、愤怒的呐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进令我印象很深。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当账房,路过贡院,触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禄却求之不得与所受过的凌辱夹杂着悲愤的心情一下子全部发泄出来,化作一厢老泪纵横,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读到这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进只是一个代表,世上曾经有多少人被封建礼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钻令人费解的深奥古经而耽误青春,使得人性荡然无存,尊富鄙贫,社会不得安宁!

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可见他已深陷科举毒害中,不得自拔。这是一种社会“浓厚”的风气。

自此,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他节节高升的仕途更加显现出世态丑陋,这是对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的批判。

周进用钱买来了监生,读一个叫范进的老童生的文章。因为无事可做,便多读了几遍,这才领悟到文章玄机多,变化妙,加上遭遇与自己甚是相似,马上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也体现出对考场监生的讽刺:他们囫囵吞枣,漫不经心,不识人才。

其实,从辛辣的讽刺中,我还读到了欣慰的一点,就是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变现状,这是思想的升华。

读儒林外史的阅读心得篇9

你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上学?夜深人静之时这是每一个有目标的学子都会扪心自问的话题为梦想?梦想又是什么?责任财富地位还是昔日骄人的理想?你渴望成功吗?而当今的成功与旧时的功名又有什么区别?

这世上没有简单的事情你在得到的时候就会失去而得到的东西也在悄然改变着你。那么再问一个问题假如梦想得以实现你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而这改变是当初你许下理想时希望的吗?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是因为它能够娓娓讲出世人不易道出的寻常就是因为它能够寻常谈论众人大惊失色的真相。

当了这么多年的班主任对于我们来说最寻常的事情莫过于读书考试。刚一打开《儒林外史》的时候我也不禁想起了自己的高三生活。在那个我们在题海中暗无天日的时候班主任在黑板上留给我们两行字“今日含辛茹苦非我莫属明朝蟾宫折桂舍我其谁”而这两行字也正是千百年前寒门儒生的心理写照。那背后支撑着他们不分寒暑夜以继日苦读的动力不仅仅是对知识和灵性的渴望更多的是对功名和地位的追求。科举制度漫袭千年其间一举成名从此高步通衢者自然不在少数不过更多的人则是白蜡明经名落孙山却依然一战再战。作为一个文人能够科举及第者自有各路亲友前来投奔而屡试不中的人即使在自己家中也要受亲人颐指气使横加白眼。有这样的社会风气的包围再加上自己本身一开始的动机也并不单纯作为儒生即使是及第成名者他们中的许多人的心理也早已发生了异化。尽管满嘴的道德文章倒背如流而实际上做的又是完全另外的一码事────其实和以前他们读书时是一样的事都是为自己谋利而已。

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有了智慧无疑是更加危险的事情。反观现在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有人想过那些排着长队等着入党、考公务员的大多数人的脑袋里真正想的都是些什么吗?其实这只不过和高中政治课照本宣科的枯燥一样都是众所周知却不愿提及的秘密罢了。革命年代的共产党员那是真正有着忠诚信仰的雄杰他们不怕牺牲不求回报只一个威严目光便可震慑面前的反动派。虽然那时候有的情报人员入党时根本就没在党旗下宣过誓有的人在火线上扔下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就长眠沙场但他们做的事流传至今依然响当当得让我们敬仰。而现在入党的那么多人动机是什么?选拔积极分子的时候硬性指标是成绩排名可一个人的成绩是他自己的私利成绩越高只能说明他越“聪明”能说明品德吗?恐怕现在上党课的某些“聪明”学生关心的第一个问题是:考试怎么考?点不点名?

虚伪!不做愤青许多年但我还是要把这两个字放在这儿。

教育本来目的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一个民族强大的根本动力。一个人如果想提高地位的话可以去从政想聚敛财富那可以去经商而在经济大潮席卷人心的今天教育也成为了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之一。毫不客气地说现在的教育就是一项投资。从高中过来的人谁念不出一长串编教辅书的“名家”?走在校园里各种“__教育”的传单更是扑面而来。之所以有赚教育钱的人就是因为那些被教育的人将来也想靠它来赚钱。一大堆的证书和等级考试火爆异常可见学生们不见得真是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更多的是要求得一个结果。而影响学生观念的显然是来自于社会的压力与舆论的宣传。

其实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个小人物就像《变形记》里的格里高尔一样处于重重琐事的包围中在我们身上肩负着自己、家庭和工作的责任。越是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人就越想改善家庭的生活为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实现梦想。而要实现这一切那个所谓的成功就是必不可缺的。而教育起的作用不过是通往其的一条途径而已。作为小人物为了能走得通这条路为了能得到别人的接纳与理解就要去适应路上的标准而自己的标准反而是不重要的。于是在成功的道路上鲜活的个性渐渐丢掉统一的标准慢慢把我们束缚。在巨大的压力下人们“长”出了装甲就出现了《变形记》里人异化为虫的奇象。而纵观《儒林外史》里的描述通篇有的也只是一群爬墙藤一样的附庸而岩上松一样的独立者则是少之又少。大户人家想的是升官富贵弱小者则在寻求趋势逢迎的机会。唯一特立独行的是隐于市井的那些奇士。吴敬梓笔下的他们是一群没有家庭出身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平头百姓。但是他们性格中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儒林外史》中唯一闪光的一群人也是作者在黑暗社会中抱有的美好理想的体现。

但是作为活在现实中的我们盲目去模仿这些无家无业独来独往的名士们是极不现实的。看一看变形记里可怜的格里高尔只是因为变身为虫丧失了工作能力成了家庭里的累赘因此遭到家人的唾弃与厌恶最后居然带着背上的烂苹果孤独地死在了家里。再看看中举前的范进被老丈人呼来喝去妻子横加白眼整天陷于卖鸡换米的窘境之中。这些固然是荒诞夸张的故事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什么物质上的成就只是一味追求纯澈的品格和超然的故我那么当面对实际生活的重重艰辛而无力解决之时困扰自己的必定是来源于内心的巨大焦虑和愧疚。

作为一个奋斗的男人我们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放下这两本书我没有找到答案一本书把削尖脑袋的奋斗者讽刺得淋漓尽致另一本又把为家庭辛勤劳作的老实人的下场写得恐怖怪诞。请恕我没能像以前的读书笔记那样在结尾处来一个漂亮精准的宗论。不过名著只读几遍是远远不够的也许我还需要接着看再看。

读儒林外史的阅读心得篇10

《儒林外史》把锋芒射社会——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而且是客观的、写实的,此刻读来,仍感叹不已。

在当时认为举业高于一切,于是读书人便死作那些八股文,认为只要有了功名,便高人一等。于是隐藏在这种心理背后的丑态被折射了出来,君不见那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但是当他们考取了功名,真正为老百姓做事,当一个好官的又有几人呢?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能够通融;之后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但与他们相比开头出现的王冕,中间出现风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他们全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头百姓。他们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构成鲜明对照。

而那些有钱的财主们却又为富不仁。贡生严致中是横行乡里的恶棍。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这林林总总的丑态也正说明了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几百年后的这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82
    c
    上一篇:儒林外史的阅读心得 下一篇:儒林外史阅读心得
    18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