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钟毕业生致辞
6分钟毕业生致辞篇1
你们就要走出校园了,我首先代表北大法学院和全体老师祝贺你们;也感谢你们多年的努力,造就的不仅是你们,还有我们此刻的成就感;但还想唠叨几句。话题是几年前看电影《天下无贼》留下的,一直耿耿于怀。
影片中,傻根忠厚老实,对所有人都没戒心、不设防。怀了孕的女贼(刘若英饰)突然良心发现,想保护傻根,生怕他了解了生活真相,会失望、受伤或学坏,愿意他“永远活在天下无贼的梦里”。男贼(刘德华饰)则认为,不让一个人知道生活的真相,就是欺骗;生活要求傻根必须聪明起来;而一个人只有吃亏上当受过伤,才能重获新生。他强悍地反问:“‘傻根’他凭什么不设防?他凭什么不能受到伤害?凭什么?就因为他单纯,他傻?”这是两种教育理念的尖锐论战。都有道理;道德高下也并非一目了然。今天中国几乎所有的父母、老师更多偏向刘若英。不是不知道生活有阴暗面,但怕年轻人学坏,不让他们接触,最多来些话语谴责。我们太注意区分知识的善恶,似乎只要严防死守,像对付SARS或“甲流”一样,或是装上个“绿坝”什么的,就不会有人感染,就能消灭病源,最终培养出一批时代新人,全面提升人类的道德水准和生活质量。
鸵鸟战术不可能成功,校园也非净土;我只是担心有人被忽悠了。真傻还不要紧,傻人有傻福——想想傻根;而“天真是冬天的长袍”,能帮助我们抵御严冬。我最担心的是,过于纯洁、单一、博雅或“小资”的教育,一方面让人太敏感、太细腻,一方面又会让人太脆弱。考试不好都“很受伤”,那考不上大学呢?求职或求爱被拒呢?更别说其他了。瓷器太精致了,就没法用,也没人敢用。生活中谁还没个磕磕碰碰?!也确实很难接受刘德华的“残酷教育”,更无法实践。影片中,刘德华也没做到。他还是倒下了,为保护梦着天下无贼的傻根。更可怕的是,刚听罢“无毒不丈夫”,一转身,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李冰冰就满含热泪恳请原谅,把自己的导师交给了警察;老__巨猾的黎叔只能连连感叹“大意了”。两个字——报应!莫非我们和刘若英一样,“怕遭报应,想做点善事积点德”。但一时的善良会不会变成长远的残忍?而且,我们真的善良吗?或只是为了证明我们善良——其实证明的是我们的虚幻、虚弱并因此是虚伪?
这是教育的深刻且永远的两难。由此才能理解中国古代的“易子相教”、斯巴达教育以及毛泽东的“大风大浪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但这还只是生活磨难的替代品;严苛不让人长记性,吃一堑才能长一智。我有时甚至怀疑,今天大学搭起的知识殿堂,只是暂时搁置、部分隔离,更多是推迟了你终将面对的严酷现实,也缓解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疑虑和不安。
知识也未必能走出这个困境,尽管我们常常王婆卖瓜,说什么“知识改变命运”。这话没错,但弄不好也会,甚至很会误人子弟。它夸大了知识、博学、思想和理念的作用,捎带着也就夸大了知识传授者的意义;却低估了行动的意义,更严重低估了行动者的艰难。其实,至少我,或许还有其他老师,选择校园并不只因为酷爱学术、追求真理,还有部分是因为读书比做事、特别是比做成事更容易,也更惬意。校园教育注定是残缺的。它确实拓展了你某些方面的想象和思辨能力,却也可能因此弱化了你应对和创造生活的能力。
出于责任,而不是愧疚,我把这些困惑和担忧,包括自身局限,都告诉你们。希望你们重新审视并尽快走出校园。不要只用规范的眼光看世界。生活世界一定不规范,有时还抵制规范。不要把符合逻辑或看似普世的话都当真或太当真。生活不是逻辑;真正普世的无需倡导,有人促销的则一定不普世,还可能假冒伪劣。如果没有准备,一旦遇上忽悠行家或策略高手,甚至卑鄙小人,你就会手足无措。无论是消极无为,还是同流合污,即便愤世嫉俗,那也是行动力的丧失。说不定,一次情感创伤就毁了你的善良和未来。
你就得像宋丹丹说的,“做……人就是要对自己狠一点”;请记住,是对自己。要抗造,经得起摔打,顶得住飞来横祸或无妄之灾。“好人一生平安”也就一支歌,听听就行了。出门被车撞的,并非都是,其实基本不是不孝子孙或谈观污吏。就算民主法治能让国家长治久安,也消除不了办公室政治。就算在安徒生童话里,你也得走到结尾,才能“从此过着幸福的日子”。这并不是说放弃诚实和善良;只是老百姓说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真正的善良只能出自知情的选择和坚持。
这些话冷峻,却不冷酷,更非冷漠。怎么可能不希望你们每个人都一帆风顺?!只是既然你走进了这个校园,生活在这个世界,你就注定不是为重复昨天的故事,听从教科书的安排。我们只能创造你的此刻,你要创造的却是自己的未来;你要实现的,不是别人(包括父母)对你的期待,而是,最好是,你对自己的期待。你必须有能力承担起想象中你独自无力承担的责任,即便是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父/母或为人师/友。
而且你们是共和国的年轻公民!你们当中应当产生,也定会产生这个国家和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甚至领袖。我们的共和国很快将迎来她的.六十周年,但凭什么说你的今生今世或此后,中国就不再遭遇汶川,就没人折腾了,就没人打西藏或台湾或南海的主意了;或贪婪不再引发其他什么全球危机,人类就此与9·11决绝,一路高歌,直奔历史的终结。
过去一年来,我强烈感到,中国不是正走向,而是被推上更大的世界舞台。主要还不是“奥运”,而是金融海啸,当然还有索马里护航、美国要中国为巴基斯坦提供军备以及盘算中的收购悍马或沃尔沃。即使看似波澜不惊,也意味着波澜壮阔、波诡云谲的挑战。不尽是机遇,一定有莫测的风险、陷阱、圈套,弄不好还有灾难。而所谓精英,就是人们感觉良好,他却见微知著、小心翼翼,默默为整个社会未雨绸缪,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仅有理想、知识或爱心还不够,你们必须,也相信你们会坚定、冷静、智慧和执着;还必须有人准备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当仁不让,承担起对这个民族乃至人类的责任,直至为之献身,这就是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不是推荐这条路,我只是指出有这么个选项。和天下的父母差不多,其实,我们更愿意你们平平安安;也算想过,却未必期待你们成为英雄。英雄路注定坎坷,更是狭窄;无人允诺,更没法保证。你选择了,终点就是成功,而不是悲壮。至少,我的这番婆婆妈妈,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想到了,你们当中也难免有人失落、失意甚或失败。但无论如何,我们都祝福你们!北大法学院祝福你们!
6分钟毕业生致辞篇2
尊敬的校长、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在这难忘的、庄严的时刻,我谨代表全体初三同学的家长,向圆满完成初中学业同学们,表示祝贺!对__学校的全体领导和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三年前,我慕名把孩子送到__,三年来,我感受到了__卓越的管理,目睹了以__x老师、__老师为代表的优秀教师团队所付出的爱心、智慧和汗水,我也看到了孩子在__的优越环境中快乐地成长。
比如,孩子的人格培养非常重要,学者研究的重要成果是进行感恩教育,但能把感恩教育做得非常有成效的'是加美,我家里的老人和周围的朋友都说我儿子懂事;再比如,我孩子的小学语文成绩一直不突出,来到加美后,由于遇到了优秀的语文老师,学习语文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三年来,语文成绩一直比较优秀;还比如,孩子在加美从没有感冒过,因为加美的饮食营养非常合理,反而孩子放假在家倒感冒过两次。因此,我很庆幸当初对__的选择。现在,孩子初中毕业了,但我和孩子都还留恋__,我给孩子说,努力学习,争取考过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但是,高中阶段继续在__读书。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人身自由,但能够真正实现的人身自由,必须有品德、有知识、有能力,有了品德、知识和能力,你才可以上清华、上中大;有了品德、知识和能力,才能够获得更多的财富。而高中阶段是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最重要阶段,希望你们在未来的三年内,勤奋学习、好好做人,为实现更大的人身自由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让我们一起,将掌声献给我们的恩师,献给我们正在成长起来的孩子们!
祝愿加美学校欣欣向荣、越办越好!
谢谢大家!
6分钟毕业生致辞篇3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身着学士服,手捧毕业证书,接受师长拨流苏,骄傲呼喊“我们毕业了”……相信这些画面,曾在大家脑海里想象过无数次。转眼间,这一天已经到来!你们是我担任校长后迎接的第一届学生,能与你们以及你们的父母、师长、亲朋一起,见证大家学业有成,我备感亲切、由衷高兴!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同学们送上最衷心的祝贺与最美好的祝愿!
回首往昔,同学们在教育环境的切换中,体验了以四课堂融通为代表的新教育生态,领略了以“通专跨”为典型的新通识教育,感受了以线上线下融合为示范的新学习空间;环顾当下,同学们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中,回应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学会了自我管理、相互激励的自主学习,形成了全球担当、决胜时代的战略自信;展望未来,同学们在社会身份的转变中,将践行复兴中华的家国情怀,构建共同发展的求是学缘,勾勒追求卓越的浙大群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今年是新中国七十华诞、五四运动百年。百年前,国家危在旦夕,那时的新青年为救亡图存,以无所畏惧的勇气与激情,开启了思想的启蒙、文学的革命和正义的抗争,促成了时代的觉醒与国家的自立;百年后,民族复兴在即,今日的新青年正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奔跑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时代变化不止,精神薪火不息。百年来,以爱国、奋斗为核心价值的五四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青年与时代同步伐、与家国共命运,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中,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根植在全体浙大人血脉的“求是创新”,正是五四精神的鲜明写照和生动实践。在求是精神与创新文化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的浙大人始终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接续奋斗、接力探索,为复兴中华贡献了浙大力量。作为成长于新时代的光荣一代,大家需要接过历史接力棒,将爱国奋斗融入为学、为人、为事之中,勇于追求真理、开拓创新、跨界合作、开放包容和改革图强,铸就学习型、创新型、复合型、开放型和改革型的“青春之我”,进而成就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青春之时代。借此机会,我想以青春之我建功新时代为主题,与大家分享五点希望。
希望同学们在追求真理中增强青春之我的感悟力。学校一流的教育教学塑造了你们宽厚的知识、卓越的能力、全面的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将知行合一、追求真理作为精心育人的根本要义,大家需要继续启真求知,坚持向先进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实践学习,与时俱进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适应新变化,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努力成为新时代学习型青年的典范。
希望同学们在开拓创新中强化青春之我的创造力。学校创新生态系统滋养了你们科教融合的创新内功,将开物前民、开拓创新作为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家需要继续发挥创新禀赋,进一步激发创新潜能,积极面向“卡脖子”的关键领域开展创新攻关,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转化为自觉认知、自觉行动、自觉实践,努力成为新时代创新型青年的模范。
希望同学们在跨界合作中提升青春之我的凝聚力。学校优质的学科体系锻炼了你们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将兼总条贯、跨界合作作为学习成长的关键路径,大家需要继续开展会聚融通,突破专业藩篱,适应行业交织、领域交叉、知识交融的态势,善于在兼收并蓄中“借智聚力”,开展跨学科、跨专业、跨团队的创新创业合作,努力成为新时代复合型青年的标杆。
希望同学们在开放包容中形塑青春之我的鉴别力。学校全球开放发展战略涵育了你们战略性的视野,将海纳江河、开放包容作为拓展格局的重要法宝,大家需要继续坚持开放发展,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事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在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提高鉴别甄选能力,努力成为新时代开放型青年的表率。
希望同学们在改革图强中点燃青春之我的变革力。学校现代化的治理体系激发了你们变革的意识,将靡革匪因、改革图强作为寻求突破的有效方式,大家需要继续保持革新魄力,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联动个人事业与社会发展,积极投身行业治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积极打破传统定势,着眼变革、着手改进、着力攻坚,努力成为新时代改革型青年的先锋。
同学们,使命在肩,奋斗有我。新时代的“青春赛道”需要更强的感悟力、创造力、凝聚力、鉴别力和变革力,呼唤学习型、创新型、复合型、开放型和改革型的新青年。期待大家在追求真理、开拓创新、跨界合作、开放包容和改革图强中积蓄力量,勇毅笃行,不负伟大时代、不负青春之我!
聚散有时,未来可期。看着又一届学生毕业,我们依依不舍;看到又一届校友成长,我们满满期待。为了表达我们的祝福,学校特地为你们准备了印有“求是之子”的毕业纪念印章,希望大家以求是之名,成就属于自己的远大前程。
最后,祝同学们的未来别样精彩!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
谢谢大家!
6分钟毕业生致辞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刚才,在为毕业生同学颁发第一张校友卡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时间过得真快,又到了跟毕业的同学们说再见的时候了。同学们以前也许参加过欢送师兄师姐的活动,或者在网站媒体上看到过各式各样的毕业典礼,只不过那时你们都还只是旁观者,无法真正体会毕业同学们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今天,你们自己终于成为了主角。作为院长,我平时会有很多不同场合的讲话和致辞,但其中最让我最珍惜的就是一年里固定的两次面对同学们的致辞:一次是各位作为新生初入--法学院之时,我在开学典礼上的欢迎辞;另一次就是在大家即将走出校园、成为--法学院校友的毕业典礼上的欢送辞。在这里,我首先要说,在--法学院--届全体808位毕业生即将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时候,我代表法学院,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学院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付出辛劳和努力的老师们表示由衷的谢意!同时,还要向为学生成长付出心血的各位家长、为人学院发展提供支持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真诚的感谢!
同学们,作为法学院的老师和院长,我很愿意在这样的场合跟你们进行坦诚的、平等的交流,讲一些我的心里话。在即将走出校园的此时此刻,我特别想知道你们的困惑是什么?你对社会又有怎样的期待?我想知道,当你回顾在人学院度过的每一天的时候,这个学院带给你的知识和道德修养多不多?法学院的培养模式是不是达到了你入学时的期待?我是否忠实地兑现了在开学典礼上说过的法学院为你们提供中国的法学教育的承诺?我还想知道,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做得是否到位?你是否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太多的东西是我希望了解的。尽管法学院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离你们的要求难免还有差距。希望你们能把对学院的意见和建议留给我们,让咱们的法学院不断完善、不断壮大,真正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法学院。因为人学院永远都会是你们最值得留恋的精神家园!
回顾法学院走过的60多年历程和取得成就,回顾大家的校园生活,我们心中对于60多年来艰苦创业的老前辈、老师们,充满了无限的感激之情。我们这所法学院拥有着令人自豪的教师团队,希望你们记住那些曾给你们上过课的老师,和那些虽没有直接上过课,但为法学院发展做出贡献的老师们,还有去世的老师们。因为你们分享和感受的法学院价值、自豪中凝聚着他们的贡献和期待。在你们学习期间,一些可亲可敬的老师先后离我们而去。特别是今年1月逝世的老院长--教授,他在担任法律系系主任、法学院院长、名誉院长期间,呕心沥血,为法学院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倾注了所有的心血。他们虽然走了,但留给我们太多的学术遗产,他们把很多美好的记忆留给了我们。我们今天分享的成就、自豪与自信是所有热爱法学院的老师、同学和校友们共同创造的。你们虽然毕业了,但你们不是法学院发展的旁观者,而是真正的主人,社会将通过你们来评价、检验人学院履行的社会责任。我们的表现已经不是纯粹的个体行为,而属于法学院这个共同体,我们不能辜负老师们的期望,包括已经去世的老师们,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他们的贡献,永远怀念他们。
对于一个追求建设成“受人尊敬的法学院”为目标的学院来说,她的成功得益于历届毕业生赢得的社会声誉。法学院一直希望她的毕业生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追求真理、崇尚法治、服务社会,承担一流法学院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没有社会责任的法学院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这个时代,一些法学院的硬件越来越好,规模越来越大,但真正支撑一所法学院的精神、道德、和责任感等软件却越来越差,我甚至怀疑,我们是不是正在丧失法学院的精神、价值与道德?我们知道,法律职业绝不仅仅是一个注册登记的概念,而主要是一个内心认同和道德确信的过程。我们应该相信,只有捍卫正义、维律的尊严和神圣性,才能彰显人的理性、主体性以及人在社会中崇高的价值目标。
同学们知道吗?你们从即日起毕业,还会有一个特殊的--法律人身份——你们是--法学院经历一个甲子之后的首届毕业生,也可以说是--法学院重新创业第一年的毕业生。你们很幸运,参与了法学院六十周年院庆的活动,接受了法学院文化的洗礼。院庆期间,很多老校友远道而来,那感人的一幕幕情景让我深有感触、特别感动。握着白发苍苍的老校友的手,我感受到的是照片与文字无法承载的温暖情怀。相信大家和我一样,除了感受到--法学院60年来的历史与辉煌,更深刻的体会便是法学院和全体学生之间跨越时空、连接心灵的这种浓厚的“--法律人”情怀。这种情怀、情感,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将继续是人学院凝聚人心、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我们将与大家一道,共同建立、完善法学院校友文化。在世界的大学中,比如我们熟知的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等,支撑他们建设与发展的人力、物力和社会资源,主要不是来自于政府,而是来自于校友。大家平时也一定会注意到,无论在学术交流还是在求职面试的时候,我们都会特别注意到彼此身上相同的标签,那名片就是“人律人”。面向未来,我们希望能将人学院的校友文化提高到新的层次和水平,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将母校的关心和爱护之情传递给大家,增强大家对人学院的归属感。校友文化建设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大家寻求共识,共同推动。希望同学们毕业以后继续关心、支持承载了你们一生中最美好年华的人学院,使“人律人”成为一个更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群体。
站在这里,我感到欣慰的是,在今天社会就业形势整体上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大多数同学都已经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或者选择继续深造。当然,我也能够体会到大家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和无奈,能够体会到大家面对激烈竞争时的压力。我们的社会还在转型过程中,大家都期待社会公信力的恢复,一些制度仍然需要调试和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理解大家在出去找工作、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甚至曾经遭遇过的不公平,这些令人不免产生一些迷茫纠结的情绪。从某种意义上,法律人就是生活在法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过程中,我们的使命就是塑造法治价值,回应民众对法治的期待,使法治融入人们的生活,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法律人首先永远不要失去对自己的信心,永远不要失去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信心。
今年四月,我曾访问雅典大学,与雅典大学法学院院长讨论过法学以及法学院社会价值问题。这所建于1837年的大学最初的专业就是法学、医学和神学(宗教学)三个专业。法学调整人的社会关系,以解除其社会生活中的痛苦;医学解剖和研究人的生理疾患,以解除其上的痛苦;神学(宗教学)讨论天人关系和灵魂问题,以解除其精神上的痛苦。三大学科分别代表着当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历史传统的水平,为近代世界的转型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这所大学还珍藏着一张人体解剖床,900多年前,人就是在这张床上第一次被医学解剖的,医学家看到它就看到了近代医学的起源;而法律人就看到了使人成其为人的证据,因为人能够被解剖就证明人从上帝那里被解放出来了,人的社会主体地位复活了,人开始被关爱和尊重了。我们选择了为社会解除痛苦的充满专业精神的职业,希望大家走上工作岗位后,甚至握有一些权力的时候,请不要失去你在这里树立的法治理想,始终不要放弃你对公平正义的认同和追求。
同学们,你们很快就要离开这个校园。还让我特别牵挂的是,我了解到目前还有十几位同学没有完全落实工作。你们此刻的心情可能比其他同学更加复杂。但你们要知道,你们是中国秀的法学院的毕业生。现在的不确定只是暂时的,你当它是挫折也好,当它是等待更好的机会也罢,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困难挫折更能体现出人律人的才华、能力和品格。希望大家不要气馁,调整好心态,乐观地面对毕业,乐观地面对未来。
同学们,你们很快就要成为--法学院的校友了。最后我还想和各位“准校友”分享一下法学院今后的发展目标。我们希望在建院100周年的时候,将人学院建设成世界一流法学院,建设成一所令人尊敬的法学院,建设成一所值得所有校友为之骄傲的法学院。从现在到100周年院庆,我们还有不到40年的时间。40年,一万四千多天。要实现从“中国一流”到“世界一流”的跨越,每一年都很重要,每一天都很重要。这需要老师们继续努力,需要校友们继续努力,特别是要看你们未来的表现。我们的每一份努力,都是为了大家共同热爱的人学院的发展,都是为了大家引以为豪的人律人的荣光。我期待着你们的表现!
亲爱的各位同学,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老师们对你的祝福。无论将来你今后从事什么工作,我和老师们都会祝福你的发展,人学院也永远欢迎你常回来看看!真诚的祝福大家,祝同学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健康,自信,宽容,快乐!
谢谢大家!
6分钟毕业生致辞篇5
尊敬的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在这里隆重举行的20__届毕业生典礼,意味着我们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习生涯即将结束,一个崭新的生活即将开始。在此,我谨代表全体毕业生向为我们付出辛劳和心血的全体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20__年的9月,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来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带着梦想、带着希望,开始我们的大学生活。我们大家由五湖四海聚到一块,由陌生到熟悉,由相识到相知,一起品尝着大学生涯的酸甜苦辣,一起为自己的青春喝彩,一起走过四个春秋。
春意盎然,夏日炎炎,秋高气爽,寒冬飕飕…,回溯这一路行过的轨迹,彷佛,弘光的教室,已成为我生命中的舞台点缀,一点一滴烙印着所留下的足迹。教室里留下了我们的辛勤智慧,运动场上留下了我们的携手努力,寝室里留下了我们的卧铺夜谈,学校更是留下了我们的深深情谊。
四月、五月、六月,似箭一般,转眼离毕业离校的时日已屈指可数,有对往事的怀恋、有对未来的不安,还有比如火的骄阳更热烈的疲惫着每一个毕业生的身心。实验室、设计室,到处是忙碌着做毕业论文的身影,为了站好这毕业前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班岗,辛苦而又快乐的忙碌着。对论文,大家都有充足的热情和干劲去好好的完成它,也想加快进行的步伐,恨不得一日千里,可想到一旦毕业论文完成,也就在内容上,或者说是实质上告别了大学生活,又不禁使人在忙碌的间隙陷入深思,又真想缓一缓进程,虽然明知那只能想想而已。
四年,消融在美丽的校园里,消融在教学楼之间,流连于花坪草地,徘徊于食堂宿舍难忘的画面里。漂亮的女生和白发的先生,只能在以后的回忆中想起,上铺的兄弟和同桌的你也只能闲暇时在电话里聊聊,过节时大家一块包饺子的温馨可能在余生再也不能重温,图书馆里那一片书香与寂静再已不能企及。
我时常站在宿舍的门外,纵情地深呼吸,希望能把校园清新的气息,由肺入心。我还依稀记得大一刚搬进校园的紧张和兴奋;还记得大二、大三每次放完假急于奔回学校,在往返校园的车上等待到达学校的焦虑;还记得自习室里望着前面熟悉背影静静发呆的那些午后,或者独自徜徉于落满树叶的校园的黄昏,又或者是来不及叠被匆匆闯错教室的清晨。
回首往昔,我们同担风雨雷电,我们共享雾霭虹霓。
不能忘记学习时的互帮互助,聚会时的欢歌妙舞;
不能忘记熄灯后卧谈会的火火热热,期末考试前的秉烛夜读。
不能忘记温馨美丽的宿舍,与朋友携手散步的操场;
不能忘记小吃街上的特色炸串,食堂里香喷喷的米线;
更不能忘记足球赛场上,队员的奋力拼搏和啦啦队的呐喊助威;
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我们美好的回忆,毕业照上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印证着我们的一路欢歌笑语。美好的时光总是在飞逝,穿上学士服,高举学位证书,留下大学时代最后的回忆。
在这凤凰花开的季节,我们即将远航。明天,你或许会坐在建国门外的某间写字楼中,从深色的玻璃墙后,俯瞰着窗外公路上的车流,无声地涌动;也不无可能,后天,你会在谈判桌上同外国同行bargain投资甚或并购索尼、宝马或通用公司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生命里永远镌刻着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印记,这里曾经有我们四年的青春,有我们为了梦想努力的足迹,也有我们最可爱的老师。
毕业了,我们将别离,各奔东西,以后相会或许难有期,缘分让我们相遇,而相遇的注脚是离别,一切皆因因缘而散去。但是,造物主还为我们留下了一样东西,这或许是我们一生中唯一能够拥有的东西,那就是回忆!这有如旅行中照下的相片,让我们能够偶尔有时间,拿出来看看,让时光倒流,重游昔日的旧地,重温曾经的欢乐。校园的一切并没有离我们远去了,她只是走进了我们的心中,并必将跟随着我们,踏遍南北,直至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