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库 > 热点文章 >

集中供冷真的来了

| 金梅

集中供冷真的来了

由于夏季高温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和严重,空调负荷不断增加,为了应对高温天气带来的不适,全国多个城市开始探索“区域集中供冷”方案。

据了解,深圳、三亚和广州等地已经开始试运行集中供冷系统,通过建立集中供冷站点和相应的配送管线,将供冷的冷水或冷风传送到各个建筑物,以降低室内温度,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张泉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我国集中制冷正处于增长趋势。随着中国城市的持续快速扩张,大型商业建筑、购物中心、酒店和工业设施、冷链物流以及民用建筑等对集中制冷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加。

据他介绍,集中式供冷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峰谷电价,灵活协同运行主机与蓄冷装置;与此同时,集中式高效冷却设备的规模化工业生产以及智能控制等技术使得冷却系统能效提升,用户投资和运行费用被降低。

然而,尽管集中供冷已在多地试运行,但其实际推广和应用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不少受访对象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集中供冷需要大规模的建设和投资,建设供冷站点和配送管线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此外,相比耳熟能详的“集中供暖”,目前,大部分人对集中供冷这种新的供能方式存在一定疑虑和担忧。

多地试运行集中供冷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深圳、三亚和广州等地已经开始试运行集中供冷系统。其中,广州早在多年前就开始提供集中供冷服务,广州大学城还是当时全球供冷量最大的区域供冷项目之一。

广州大学城采用的是“冰蓄冷”技术,大学城内的各个冷站在夜间用电低谷时段进行制冷,白天再融冰供冷,通过输送管道将冷冻水输送到各用户终端,转化为冷气,给人们带来清凉。

据广州城投集团大学城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大学城区域集中供冷项目相比传统的中央空调、VRV空调系统和分体空调,可以降低空调峰值负荷至少30%。

目前,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以及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广东科学中心、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广州大剧院、海心沙亚运场馆等单位,都已经开始使用集中供冷服务。

在三亚的海棠湾区域,不少高星酒店和综合商业体已经开始使用集中供冷。

截至目前,三亚低碳智慧能源综合利用海棠湾示范区项目的总签约供冷面积已经达到35万平方米。预计项目建成满负荷运行之后,供冷面积可达到350万平方米,每年可节省约2.8万吨等价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6万吨。

在深圳前海,作为新开发的城市新中心,前海规划建设了10个冷站和90公里的市政供冷管网,供冷服务的建筑面积达到1500万平方米。据相关媒体报道,该区域可以同时向30栋高达200米的大厦提供集中供冷。

通过集中供冷,这些地区的公共建筑得以摆脱传统的分散式制冷系统,实现节能和减排目标。相关使用者表示,与传统的供冷方式相比,集中供冷不仅节省了投资和运维成本,还提高了供冷效果,使室内环境更加舒适。

与此同时,湖北武汉也宣布,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将成为武汉首个实现集中供暖供冷的区域。

张泉认为,相比单独的小型空调机组,集中制冷系统需要专业化运维,但是系统相对更加节能。集中制冷利用规模化、运行优化和先进的控制策略来降低能源消耗;如果采用蓄冷技术,主机与蓄冷装置协同运行,可以充分利用峰谷电价,进一步降低运行费用。集中式制冷站可以独立设置,从而降低噪音对建筑用户的影响。集中式制冷系统还可以满足用户的弹性需求,并节约初始投资。

重庆亿众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小龙长期从事集中制冷行业,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谈到,如今江淮流域(长江和淮河流域)的每个省市县几乎都在开展集中供冷项目。他们在湖北和江西的集中供冷项目已经在试运行,四川和安徽也即将开始。

据他所述,过去他们在开展集中制冷项目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和客户解释什么是集中制冷,但现在,很多人已经有了这个概念。

集中供冷尚处起步阶段

集中供冷的概念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人提出,但一直到1961年,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Hartford)才开始尝试集中供冷。但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影响,其系统的热力系数很低,且经济性也不高,甚至无法和传统的空调系统相比,因此发展并不顺利。

之后,日本、法国、挪威、丹麦、瑞典等国家都有所尝试。一些北欧国家尤其擅长利用海水、湖水、地下水等自然冷量制冷。

在集中供冷领域,中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当前,我国城市居民夏季制冷主要采用分体式电空调,该制冷方式从发电、输电,到空调室内外气体的热量传递,都在不断加剧“热岛效应”。

此外,空调制冷还存在能耗高、滴水扰民、室外机影响建筑物美观等问题,空调中制冷剂氟立昂的使用,也受到环保专家的普遍质疑。因此,对于生态环境而言,空调并不是那么“友好”。

2000年,中国印发《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鼓励各地区积极发展城市热水供应和集中供冷,扩大夏季制冷负荷,提高全年运行效率。自此,中国城市步入了建设区域供冷系统的探索。

集中供冷市场潜力巨大

对用户来说,买冷水比安装空调更加经济环保。那么,跟北方的集中供暖相对应,集中供冷适合在哪些地区使用,投资这种项目的经济效益又如何?

四川省眉山市的一个工业园区,运营着一个集中供冷暖项目。负责人称,当地冬季湿度大、气温低,有供暖的需求;同时夏季高温时间长,园区企业密集,供冷需求也很大。于是他们设计建造了这套既能供冷又能供暖的综合能源系统。

记者采访中发现,集中供冷具有集约用地、高效节能、错峰降容等特点,比较适合在城市CBD等商业楼宇高密度集中的区域推广应用,缓解这些地区此前大量安装空调带来的热岛效应。未来能否推广到居民用户,有赖于技术带来的成本持续降低。

什么是区域集中供冷?

2004年,广州大学城“开城”,即启用“区域集中供冷”,让首批入驻的师生们享受夏日清凉。该项目总投资达8.5亿元,供冷建筑面积约352万平方米,是当时全球供冷量最大的区域供冷项目之一。

从此“集中供冷”越来越多进入人们视野。

区域集中供冷是把供冷范围从单独建筑扩展到某区域覆盖的建筑范围。因此,区域集中供冷也被称为区域供冷。集中供冷系统通常由能源站(冷热源)、输送管网、换冷(热)站和用冷末端(如风机盘管)组成, 供冷方式通常为能源站间与建筑群间通过区域供冷管网,向用冷末端输送冷水,整个供冷系统类似人体的心脏及血液循环系统。

“集中供冷”的原理与北方冬季的“集中供暖”原理相似,却又有所不同。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主任、教授级高工王永红对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介绍,“虽然都是通过水的温差来达到区域供暖或供冷的效果,但是区域供冷不像区域供暖那样可以大温差,比如供暖时热水可以烧到95℃,回水温度60℃,有30多℃的温差;区域集中供冷一般是4℃或5℃供13℃左右回,温差不能特别大。”

北京计科能源新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蔺一向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详细介绍了目前集中供冷的各种形式。目前,集中供冷的形式不同主要体现为制冷技术的差别和冷(热)源的不同。制冷技术通常可分为电制冷和热驱制冷,具体可体现为吸收式、吸附式制冷、蓄冰、热泵、燃气锅炉制冷等。根据制冷技术的不同,需采用不同的冷(热)源,包括电能、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天然气等等,此外,还有磁制冷、声波制冷等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83
    c
    上一篇:共享充电宝再次涨价 下一篇:2023年七夕节是什么节日
    16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