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节气的寓意和传统
白露节气的寓意和传统
白露降,凉风至,晶莹剔透的露水静悄悄告诉人们,秋天真正到来了
白露,或许是江南一带很多小伢儿最早知道的节气了,很多人在牙牙学语时都会听闻长辈催眠曲似地哼唱:“白露白露身不露,赤膊变猪猡。”这大概是人之初最早对白露的认知了:白露一过,秋意渐浓,再也不能任性贪凉了。待到孩童们年岁渐长学识日增,才明白原来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蕴涵最丰富的节气之一。
《逸周书·时训集》中以五天为一候,规定三候为一节(气),对于白露三候是这样表述的:初候,鸿雁来;自北而南也。一候:大曰鸿,小曰雁。二候,玄鸟归;燕去也。三候,群鸟养羞。羞,粮食也。养羞以备冬月。说的是此时大雁等候鸟南飞避寒,燕子在这个时节归来,而其余百鸟则储备食物准备过冬了。正所谓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晶莹剔透的露水静悄悄地告诉人们,秋天真正到来了。“清风吹枕席,白露湿衣裳。好是相亲夜,漏迟天气凉。”白居易这首清丽晓畅的《凉夜有怀》告诉我们白露节气的特点:天气转凉,夜间草木上出现露水。清晨早起,人们可以看到凝在花瓣和树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花叶和水露相互映衬,美得让人怜惜。这时,炎夏已逝,暑气渐消,讨厌的蚊子也渐渐销声匿迹,大部分地区天高气爽,云淡风轻,气候宜人。白露,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
白露名称的由来
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记载:“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意思是说在这个时节,因为早晚的温差比较大,在晚上的时候地表的水汽就会遇冷凝结成为了水珠,然后碰到了地面的草本植物,然后就形成了露水。而古人又是以四时配五行,其中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来形容秋露。白露时节,天高云淡,气爽风凉,早晚的温差较大,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明显地感觉到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
白露三候
一候鸿雁来:白露之后,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集体迁徙。鸿雁开始从北方飞到南方。
二候玄鸟归:玄鸟特指燕子,燕子也要飞到南方去过冬了。
三候群鸟养羞:这个“羞”同“馐”,是美食。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
白露后还热吗
白露过后,气温会慢慢降低,大约在25°C左右,相比之前的天气,会稍稍凉爽一些。此时穿衣需注意,不宜盲目脱掉夏装,因为秋季的气温变幻无常,需要选择合适的衣物来保暖。看起来,穿着以短袖、薄衫为主,但随时需要准备外套。
进入中秋节气后,白天渐渐凉爽,夜晚会更冷,平均气温大约会维持在22°C左右。这段时间内,穿衣的要点就是要注意保暖,以长袖、长裤为主,也可以增加一件外套和围巾,需要有一定的防寒保暖措施,让身体不受寒意的侵袭。
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在霜降节气后就真正开始了寒冷的冬天。这个时候,天气更加寒冷,白天的气温只有8-12°C左右,深夜更低。衣物厚度的问题也被提到了议程,穿衣需以羽绒外套、毛衣、厚长裤等暖服为主,保持一个温暖而舒适的状态。
总的来说,在白露后穿衣要着重注意避免感冒和着凉,选择合适的衣物十分必要。除了衣物的厚度和类型,室内保温的措施也不能忽略,相信只要注意细节,就能在秋天和冬天里度过一个舒适而温暖的季节。
白露节气的风俗
白露的风俗有祭禹王、收清露、吃番薯、喝白露茶、吃龙眼等。
1、祭禹王
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将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
2、收清露
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3、吃番薯
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中医视红薯为良药,有“长寿食品”之誉。
4、喝白露茶
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的另一个生长佳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它多了一些过火的味道,给人的感觉刚刚好。
5、吃龙眼
福建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习俗,认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龙眼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大味甜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