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形成原因
专家警告2023年高温将创纪录
几个月来,科学家们一直警告,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导致大气变暖,2023年可能会出现创纪录的高温。专家还表示,拉尼娜现象正让位于厄尔尼诺现象。
高温天气形成原因
⑴太阳辐射。到了夏季,太阳直射点逐渐从南向北移动,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在此过程中,北半球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日照时间不断变长,接收到的太阳热量逐渐增多,气温也随之升高。这是形成高温天气的基本原因。
⑵大气环流。一方面,特定的环流形势易形成高温天气。比较典型的就是有着“高温使者”称号的副热带高压。盛夏季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着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由于副高内部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增温强烈,同时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显著,易形成高温酷暑天气。此外,大陆暖高压、热带气旋、热低压、弱冷锋等天气系统也会催生高温热浪。另一方面,大气环流异常对高温天气的形成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若副高的位置、强度等发生异常就会引起高温天气的变化。
⑶地理因素。一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特点也影响着气温的高低。比如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三大火炉城市南京、武汉和重庆,它们都属于盆地式地形,易蓄热,不易散热,有助于高温天气的形成。又如因海拔高,青藏高原等部分地区就未出现过高温天气等。
⑷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自然波动的影响,近130多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始终处于增长趋势。过去的几十年,每一个十年的温度都比前一个显著温暖。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极端高温事件也越来越频繁。
⑸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建筑范围大,使得城市地表的湿度、空气对流等因素有所变化,导致城市的温度比周围要显著偏高。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更加明显,对高温天气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社会上对于高温天气的防范
1、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的增加,造成温室效应明显,是全球气温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要燃料的能源结构,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推广使用太阳能电器,开发利用风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要转向更环保的交通方式,推广使用电动汽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
2、科学规划和布局城市建设。要通过严格控制大中城市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小城市的发展;降低市中心区域的人口密度和建筑物密度;根据本区域的主导风向等因素来规划城市的道路系统,并使建筑物低层化和合理分散化、市内道路宽敞通风;增加城市绿化,调节市内气温和空气湿度等方式方法来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
3、适时开展人工降雨。有关部门应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开展人工降雨作业,以缓解高温热浪。
高温天气的应对工具有哪些?
1. 防晒霜:选择一款具有较高SPF值(防晒系数)的防晒霜,可以有效防止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出门前20-30分钟涂抹,每隔2小时重新涂抹一次。
2. 遮阳帽和太阳镜:带上遮阳帽和太阳镜,可以防止太阳直射,保护眼睛和面部皮肤。
3. 透气衣物:穿着轻薄、透气的衣物,如棉质、麻质或竹纤维制品,有助于排汗散热。
4. 防暑饮料:随身携带一些防暑饮料,如绿茶、菊花茶、酸梅汤等,可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中暑。
5. 防暑药物:如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可以在中暑初期缓解症状。但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6. 湿毛巾或冰凉贴:在额头、颈部、腋下等容易出汗的地方放置湿毛巾或冰凉贴,可以有效吸收汗水,保持身体清爽。
7.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高温天气容易出汗,需要及时补充水分,每天喝足够的水,以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8.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尽量避免在一天中最热的时段(通常为下午1-4点)外出,减少在高温环境下的活动时间。
9. 保持良好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预防中暑。
10. 防蚊虫:高温天气容易滋生蚊虫,使用蚊帐、防蚊液等防蚊产品,避免蚊虫叮咬。
夏季饮食尤其需注意以下几点
1、生冷食品要少食,食前应反复清洗,必要时用冷开水清洗,加工食品要生、熟案分开;
2、剩饭剩菜应冷藏保存,食前要加热、热透;无保存条件的,最好弃之不食;
3、不买和不食用卫生条件差的无证商贩的食品,尤其是熟肉食品,因其很难保证食品卫生;
4、不要大量进食冰冻食品,否则容易导致胃肠痉挛和引起胃粘膜损伤。